很多版本的故事都說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就開始仇恨猶太人。而事實上1919年(希特勒時年30歲)之前沒有任何證據(jù)能夠證實這一說法。唯一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jù)就是希特勒的那本印了上百萬冊的自傳——《我的奮斗》。他在自傳中說自己是狂熱的反猶主義者。1923年11月9日的啤酒館暴動失敗后希特勒被投入蘭茨伯格監(jiān)獄,并在獄中寫下了《我的奮斗》一書。正是這個囚犯身份讓希特勒成為了民眾心目中的英雄。而他自然不會錯過這一美化自己行為的好機會,雖然那次暴動策劃的水平令人實在不敢恭維。暴動失敗了,希特勒鋃鐺入獄。此時的他十分不安,擔心就此失去政黨的領導權。他的黨派雖然四分五裂,但是在1924年5月的帝國國會選舉中還是和一些小黨派一起取得了6**6%的席位。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權,希特勒認為有必要出一本書來指導革命。而出書的另一個目的則如1925年7月第1卷出版時的副標題所示:清算。
于是就有了這本真實度極其不高、語言又艱澀的“巨著”,充斥著反猶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慣用語,當然也包括他自己的經(jīng)歷。不過這些內容都是為渲染希特勒世界觀之大成服務的。有關他自己經(jīng)歷的記錄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在讀者面前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純粹的國家社會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單是他的出生地布魯瑙就已經(jīng)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了。他寫道,“那個地方位于兩個德意志國家的邊界。德意志的統(tǒng)一是我們這些青年人終生為之不懈奮斗的使命?!毕L乩赵诹执亩冗^了他的青年時代,那時的他就已經(jīng)醉心于大德意志國家的理念。而在1909年至1913年居住在維也納的那段時間,他“從一個弱小的世界公民轉變成狂熱的反猶主義者”。
奧匈帝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首都維也納希特勒形成了這樣一種價值觀,那就是猶太人是“芽孢桿菌”,“披著腐爛的皮囊”,是“精神瘟疫”,“比從前的黑死病還恐怖”。④因為無論是賣淫還是社會民主主義或者是馬克思主義背后都有“猶太人”的影子。關于社會民主主義,在《我的奮斗》中希特勒寫道:“我能記住幾乎所有那些領導者的姓名。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猶太人。奧斯特里茨、大衛(wèi)、愛倫波根,這些名字我永遠都不會忘記。”⑤他還說,他已看穿了“那些關于政黨目標和意義的錯誤思想的面紗”?!皳荛_迷霧就會發(fā)現(xiàn)社會民主的字里行間露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微笑的鬼臉”。馬克思主義“否認人的價值,挑戰(zhàn)民族和種族的意義,并由此剝離了人類存在的基礎”。簡而言之,希特勒在“維也納經(jīng)歷痛苦的學徒生涯”時已經(jīng)看到并總結了“猶太人問題的嚴重”。他認為能否解決這個問題關乎人類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