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世界在前三千年的歷史上,對杰出人才群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與使用的自覺意識,達到了整個人類古典社會的最高峰。在黃帝以至夏商周時代,這一意識主要來自歷史所反復驗證的一個事實:使用杰出人才,總是能夠對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就是說,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對杰出人才群的使用,還停留在經驗積累的階段,還沒有上升為自覺的國家意識,還沒有達到自覺搜求杰出人才,并建立發(fā)現(xiàn)杰出人才群的國家人才制度的高度。所以,那個時期杰出人才的涌現(xiàn),更多表現(xiàn)為既定體制內涌現(xiàn)的極少數貴族杰出人才,而不表現(xiàn)為來自廣大社會土壤的杰出人才群。我們可以簡單地羅列一下,早期國家時代來自體制之外的杰出人才。黃帝時代,來自既定權力之外的杰出人才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堯帝時代,來自體制外的人才,是制陶工匠出身的姚重華--舜。舜帝時代,來自體制外的人才,是因父罪而淪為平民的杰出人才--禹。大禹治水時期,體制外人才,是一批已經無法知道姓名的治水、勘測方面的杰出人才。商湯時期,體制外人才,是來自風塵的伊尹。武丁時期,體制外人才,是發(fā)于山野的傅說。周文王時期,體制外人才,是發(fā)自市井的呂尚--姜太公。西周滅商而建立王權制之后,華夏世界進入了嚴格的貴族政治時代。在西周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來自平民社會的杰出人才進入國家最高決策層。
春秋時代,士人階層的出現(xiàn),興亡競爭的人才需求,結束了沉悶的貴族政治時代。從這一時期開始,華夏世界迅速走出了關于杰出人才群的經驗時期,一舉跨越到了對杰出人才群的戰(zhàn)略自覺高度。當時的中國社會,第一次出現(xiàn)了杰出人才的井噴現(xiàn)象,也第一次出現(xiàn)了各諸侯國爭相搜求杰出人才緊迫而普遍的需求。
士人階層的出現(xiàn),是華夏世界人才資源領域的一次核裂變。
當時的士,是一個非官、非農、非工、非商的國人階層。開始階段,士的主要特征是擁有某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或一技之能,被允許四處流動以獨立謀生。發(fā)展到春秋中期,士人群體,已經發(fā)展為一個相當龐大的社會階層。就其基本面而言,主要有三大部分人群:一是各實業(yè)領域的高端人士,比如水、工、醫(yī)、農、建筑等領域的獨立技師;二是擁有較高武技,并以此獨立謀生的武士,比如應商賈之請保護商旅運輸的技擊能才,應政治需求或復仇需求,實現(xiàn)刺殺任務的劍術能才等;三是專修各種知識并傳播自己知識的治學者,如研究國家政治、研究戰(zhàn)爭軍事、研究社會歷史、研究典章禮儀、研究陰陽占卜、研究論辯智慧等而又能獨立謀生者,都是士子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