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統(tǒng)一首戰(zhàn):滅韓之戰(zhàn)(9)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 作者:孫皓暉


這種很低劣的錯誤,是韓非只能如此,有意為之嗎?抑或是韓非長期蝸居,對天下大勢確實已經(jīng)很生疏了?也許,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謎團。

但是,韓非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他在上書中依然繼續(xù)著既定的腳步。

既然滅韓不利,那么秦國怎樣做才是有利的呢?按照這樣的論說邏輯,韓非提出了自己制定的對秦國有利的謀劃。轉(zhuǎn)折的方式,是以卑賤的說辭開始的--“今,賤臣之愚計”,而后提出這則謀劃。在戰(zhàn)國名士的上書中,以“賤臣”自稱,是十分罕見的,甚或是絕無僅

有的。如此非常方式,只能說明韓非是有意為之。韓非對自己謀劃的秦國東出方略,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的--

首先,是正面謀劃。要求秦國派出特使進入楚國,以重金收買楚國權(quán)臣,使楚國相信這樣的事實:趙國向魏國派出了人質(zhì),聯(lián)合魏國欺壓秦國;秦國準備與韓國合縱,討伐趙國;楚國應(yīng)當進攻魏國,否則便是與秦國為敵。韓非進一步分析,指出了這則謀劃的有利后果是:“我一舉而二國有亡形,楚、魏又必自服矣!”至于韓國,韓非提出的解決方法是:“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也就是說,韓國遲早是秦國的,等最難的國家解決了,一封王書就可以平定韓國了。

其次,是反面分析不這樣做的嚴重后果。韓非首先指出了一個事實:秦國與趙國相抗衡,但趙國有齊國這個盟友。若秦國再背叛韓國,又沒有與楚、魏兩國同心,如此,則秦國力量不敵。在這樣的力量對比下,韓非指出了嚴重后果:“若一戰(zhàn)不勝,則禍構(gòu)矣!”

最后,韓非以論說謀略的方式,指出李斯的《平韓書》是危險的,勸誡秦王要警惕那些出謀策劃者。這里,韓非的關(guān)鍵說辭是:“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夫一動而弱于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今見二疏,非所以強于諸侯也。臣竊愿陛下幸熟圖之。攻伐大計,而使從者間焉,不可悔也!”韓非上書的字里行間,滲透著冷冰冰的“用間”精神--為達目的,無所忌諱。

對于韓非的這件上書,秦王嬴政沒有直接反應(yīng),而是立即下發(fā)給了李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