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統(tǒng)一首戰(zhàn):滅韓之戰(zhàn)(3)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 作者:孫皓暉


3 韓非入秦的悲劇命運

什么叫做“用間”?那個時代的“間人”是什么樣的人?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間諜嗎?

簡單說,間人者,用間之人也。用間者,能夠以謀略使敵國出現(xiàn)裂痕之人也。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其中有一篇名為《用間》,其篇名釋義正是:使用“間人”,達到使敵方出現(xiàn)裂痕的目的。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我們可以作簡單化的理解,間人就是間諜。但是,認(rèn)真考察則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今天所說的間諜,更多的接近于古典時代的另一種職業(yè)人群--斥候,一種專門從事敵情搜集與傳遞的職業(yè)人士,或特定軍人。而春秋戰(zhàn)國時代所說的“間人”,除了刺探軍情的職能之外,則更偏重于進入敵國完成重大使命的特殊人物,一種幾乎完全脫離了具體的情報搜集行為的專業(yè)人才。

《孫子兵法·用間篇》,對使用這樣的間人,有特別重大的說明: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孫子兵法》所以能將伊摯、呂尚這樣的治國大才看作“間人”,其實際意思是說,如果不是杰出的大才,就不可能進入敵國上層,也不可能使敵國出現(xiàn)裂痕并削弱敵國。所以,“間人”的基本條件,必須是大才名士,否則不能完成“用間”的使命。

春秋時期,這樣的“間人”,以越國大謀士范蠡為典型。范蠡主動追隨越王勾踐進入?yún)菄?,做了?zhàn)俘。在吳國期間,范蠡多方謀劃越王勾踐的種種活動,與越國本土留守力量的種種活動相呼應(yīng),多方離間吳國君臣,得以使吳王淪落,使吳國衰弱。最終,范蠡的“用間”

大獲成功,勾踐回到了越國,并大敗吳國,成為一時霸主。

在整個戰(zhàn)國時代,這樣的“間人”,先后有三個。第一個,是縱橫家大師蘇秦。第二個,是韓國水利大師鄭國。第三個,是韓國法家大師韓非。這三個人的使命,有驚人的相似。蘇秦進入齊國,是為了“存燕弱齊”--保全燕國,削弱齊國,為燕國引開兵禍。鄭國入秦,是為了經(jīng)濟“疲秦”,拖垮秦國以減輕韓國威脅。韓非步蘇秦、鄭國之后,則是要在秦國實現(xiàn)“弱秦存韓”--削弱秦國以保存韓國的目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