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幻住庵俳諧有耶無耶關》序文是否是芭蕉本人所寫,無從得知,但其中確有“外表顯談笑之姿,內(nèi)里含清閑之心”的說法。即使芭蕉反抗傳統(tǒng),強調(diào)作為藝術的俳諧所具有的嚴肅性,但俳諧依然是俳諧,俳諧具有獨特的藝術特性。換言之,只要不是完全無視俳諧本來的性質(zhì),它就要以某種形式將其性質(zhì)顯示出來、存在下去。所謂“談笑之姿”指的是“滑稽”的意思。然而在蕉風俳諧形成之后,“談笑之姿”與早先“貞門派”和“檀林派”俳諧中低俗卑微的“滑稽”是大異其趣的。毋寧說,蕉風俳諧更強調(diào)“閑寂”。但依我看來,盡管乍看上去或許并看不出滑稽的因素,但蕉風俳諧卻仍然含有“近于滑稽”的一面。這一點作為俳諧的本質(zhì)特征,是一直殘存在蕉風俳諧中的,也是構成俳諧本身獨特性的重要因素。被認為是芭蕉名言的、體現(xiàn)芭蕉俳諧本質(zhì)的“將俗談平話雅正化”這句話,就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個意思。當然,“俗言”本身還不能直接成為滑稽的因素,這是與和歌、連歌當中所謂的“雅言”相對而言的,但我想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蕉風俳諧確實具有一種玩笑式的、不拘謹、不死板、類似于一種滑稽感的藝術效果。即便在用語上完全不使用類似于俗言之類的詞語,那么俳句當中也仍要透露出它那獨特、奇警的觀察,在其表現(xiàn)方法當中,也仍然含有一種輕快的滑稽意味。將閑寂趣味和藝術的嚴肅性這兩者極度加以發(fā)揮,就會使低俗的“滑稽”、“諧謔”趣味受到過度壓抑,其結果就是將“滑稽”、“諧謔”的因素壓低到最低限度,于是便產(chǎn)生了基于“俗談平話”的“俳言”乃至“俳題”,以及相伴而生的特殊的表現(xiàn)方法。在這一點上,俳諧不同于和歌,形成了它的根本特色。對此,無論是蕉門俳諧,還是在后來眾多俳人的俳論中,都有著明確的自覺認識。我可以試舉一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后來一位名為白景鳥醉的俳人,其弟子將其俳論記錄成《俳諧增補提要錄》一書,其中有言:“老師常說,發(fā)句的句題應字字斟酌,首先,春季之題‘梅’‘柳’‘鶯’,此乃和歌之題,而‘灌木叢’‘風箏’才是俳諧之題。歌題之中,要有俳諧之力;俳諧之中,要用雅言,方可得其風流。‘梅花飄香,引出太陽升起’,可謂有俳諧之力;‘黃鶯啊,飛到檐廊下,朝面餅上拉屎啦’,用語平俗而有沖擊力。又,‘風箏不消停,黃昏仍朝天外飛’;‘女兒節(jié)擺出的人偶,透出古代女子的容顏’諸如此類的俳諧,因用雅言,便有古意,但仍讓人覺得此乃俳諧。”(《俳諧叢書·俳論作法集》)從這個角度來看,唯然的“梅花枝啊,還是在月光下折取吧”這樣一首俳句,使用了少量的俗語和特殊的句法,巧妙地表達了一種直接的實感。我覺得,白雄的“人在戀愛中,點燈看落櫻”這樣的俳諧,和這一句加以比較,不如說更帶有和歌的趣味。
然而,這是從俳諧的藝術形式的分析中所看到的歌題與俳題、雅言和俗言之類的區(qū)別。而要從整體上考察其審美內(nèi)容,則會看出枯淡、閑寂的趣味和俗談平話的因素中所殘留的瀟灑、輕妙的趣味,兩者渾然一體,形成了一種俳諧趣味。例如,同樣是表現(xiàn)閑寂的氛圍,“古池啊,一只蛙驀然跳入,池水的聲音”和“鳥兒棲枯枝,秋末黃昏時”這樣的俳句都具有濃重的漢詩趣味,其審美內(nèi)容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因此,總體上看,在這樣的意義上,無論蕉風俳諧如何強調(diào)其嚴肅的藝術性,從其根本上說,俳諧本身的構造中,除了一般藝術樣式中的“假象”與“實在”的對立之外,仍然更普遍地包含著“俗”與“雅”,或者說是“戲談”與“正經(jīng)”“滑稽”與“嚴肅”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因此,“虛實”這一概念的多義性及其相關問題,與俳論的根本問題,具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這樣看來,在芭蕉之后各種各樣的俳論中,關于“虛實”問題的探討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系統(tǒng),一種是在最原初的意義上加以展開和強調(diào)的,另一種則相反。如果這個假定是正確的話,那么前者就是“正風派”,即不拘泥于歷史上作為個人而存在的芭蕉的俳風,而是在更為廣闊的一般俳諧的藝術本質(zhì)上加以反省、討論和考察;與這種傾向?qū)α?,后者則盡可能尊重芭蕉本人的傳統(tǒng),比起俳諧的一般問題來,更重視芭蕉的俳諧這一問題。在這方面,比起“虛實”論來,自然更加重視芭蕉本人所主張的“不易、流行”論并將其加以具體展開。(鶯笠在《芭蕉葉書》中也說:“‘不易、流行’之說不是古說,而是芭蕉翁的發(fā)明,實為天才之見?!保┊斎?,我在這里并不是要將此作為一個結論提出來,僅僅是嘗試著在這個假定之下,對其他的俳論思想加以檢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