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01

見解 作者:燕舞


現(xiàn)實關懷,作為一種共同“見解”王明珂(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燕舞囑我為他的新書寫序。我﹐一個身在期望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里的文學院院長﹐一個成日為教授們的SSCI﹑A&HCI期刊論文生產量發(fā)愁的文學院院長﹐認為這對自己以及對許多大學里的知識文化人都是一種諷刺。這本書﹐是年輕的文化記者燕舞與許多文化﹑藝術﹑學術界人士間的對話錄﹐也表現(xiàn)他與這些人以及與他(她)們的作品間之對話與交鋒﹔字里行間處處皆是對社會﹑文化的關懷熱情——這是我在臺灣的“頂尖大學”(如中國大陸的“985”大學)里已難找到的。這一年來﹐我經常被迫做一些荒謬的事﹐如左手邊放著一張“價目表”,國際SCI﹑SSCI論文三萬,一級期刊兩萬,右手放著各系教授們發(fā)表論文的獎勵申請名單,一一核對學術貢獻的對等價格。又如為了分配本校所獲“邁向世界頂尖大學”補助款﹐坐在延會兩次﹑耗時兩天半的冗長校務會議上﹐觀看人類本能的資源爭奪大戲。因此﹐我在百忙中仍十分樂意接下這可聊以自我解嘲的工作。

這本書的主體﹐是作者燕舞對二十幾位大陸與華文世界作家﹑學者、藝術家﹑記者的介紹﹐或透過對這些人的訪談﹐或直接分析他(她)們的相關作品。書名為“見解”,從內容看來﹐這本書所呈現(xiàn)的應是多方面的“見解”﹕一位作家﹑學者﹑藝術家或記者的文化﹑社會與學術見解﹐作者燕舞在選擇受訪者及設計問題中所表現(xiàn)的見解﹐以及這本書在今日中國出版所代表的整體社會見解。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十分值得我們留意。 

以這些被介紹的文化知識人來說﹐我雖不太熟悉大陸這方面的情形﹐但仍覺得“知名度”并非他們被訪談﹑他們的著作被介紹的主要原因。甚至﹐部分在本書中被介紹的作家﹑學者有些“邊緣性”。他們處在主流的邊緣(如我自己)﹐其作品可能蒙受好為異論之譏﹐然而其不為文藝而文藝、不為學術而學術﹐并常帶著社會文化關懷則是共通的。這也顯示本書作者的見解:他選擇受訪與報道的對象﹐廣泛閱讀各種文學作品﹑學術著作與文藝評論﹐設法了解受訪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與學術情境及其生命歷程﹐設計訪談主題與問題……如此﹐本書處處皆有作者的見解?,F(xiàn)實關懷﹐可能是本書作者與受其采訪報道者的共同見解。在本書作者的提問與雙方對談下﹐他們無論是作家﹑學者﹑記者或藝術創(chuàng)作者﹐其作品背后或多或少﹑或明或晦的對現(xiàn)實社會文化的關懷與批判﹐均表露無遺。

最后﹐這本著作得以出版﹐也代表一種社會見解。近十多年來﹐由于常到大陸進行田野考察﹐我往來于兩岸之間﹐也因此察覺兩岸學術文化環(huán)境的異同與變化。首先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如《中華讀書報》《南方周末》《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青年報》等﹐許多以大篇幅報道學術文化活動的平面媒體得以在大陸存在;而在臺灣﹐主要媒體《聯(lián)合早報》每周半版的《讀書人》專欄早在2009年便已歇業(yè)。這并不是以“臺灣的文化﹑學術評介已數(shù)字媒體化”(一種看法)便能解釋的現(xiàn)象。

另外,我也注意到﹐大陸人文社會學界有一些學者﹐他們的文章有跨學科的影響力﹐他們中有一些人亦為公眾知識分子﹐其意見廣為人們談論。這些﹐在各個學科間﹑學術與現(xiàn)實間均界線分明的臺灣﹐也是十分罕見的。是否這代表著臺灣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已發(fā)展十分成熟﹐不容中間模糊地帶?或臺灣的社會文化批判已專業(yè)化﹐成為媒體名嘴與文化名流的專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無論如何﹐一個社會能讓許多文化媒體存在﹐能產生許多如燕舞這樣的文化記者﹐能出版他們的著3作,這代表一種社會集體見解。我樂觀地希望﹐這樣的社會見解在經濟急速成長的中國能帶動社會文化的相對進步與調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