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干就干,康有為馬上代徐致靖擬了一個密保練兵大員疏,向光緒推薦袁世凱。同時讓譚嗣同也遞密折給光緒,請撫袁世凱,以備不測,召袁世凱進京,結以恩遇云云。這是康有為新政中最笨的一招——打草驚蛇。不動袁世凱還好,太后頂多叫停瘋狂的新政;一動袁世凱,太后就會多心的。別說太后,傻瓜也會多心的。事實上,康黨中的王照聽說后也認為大事不好:“明是掩耳盜鈴,敗局已定矣?!睘榇诵熘戮赣柫送跽找煌?,曰:“爾受皇上大恩,不趁此圖報,尚為身家計,于心安乎?”王照回曰:“拉皇上去冒險,心更不安,人之見解不能強同也?!笨赐跽盏囊馑迹顾阌行┳杂芍髁x的風采,人之見解不能強同。事后他敢忙補上一折,請皇上任命袁世凱到河南歸德府打土匪去,“意在掩飾召袁入京之計,以免太后驚疑”。可惜他動作遲了,而且光緒也沒明白他的用意。
9月11日,皇帝命榮祿傳知袁世凱來京覲見。當天下午,袁世凱接到消息,感覺事非尋常,立約好友徐世昌從小站赴天津商談。第二天,徐世昌從小站趕往天津,兩個人談了兩次。第三天,也就是9月13日,徐世昌趕往北京先期打探。9月14日袁帶著隨員前往北京,住進法華寺,徐世昌前來碰頭。
9月14日,光緒前往頤和園請訓,并在那里住了下來。這次請訓的目的,主要是有關懋勤殿,可是太后不答,神色異常。
9月15日,感覺不妙的光緒在召見楊銳時,賜一道密詔:
近來朕仰窺皇太后圣意,不愿將法盡變,并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用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并且隨時有幾諫之事,但圣意堅定,終恐無濟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諭(指將禮部六堂官革職諭),皇太后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之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亦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且不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爾其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再行辦理。朕實不勝焦急翹盼之至。特諭。
這就是著名的衣帶詔。也是真實版本,是楊銳兒子楊慶昶保存下來的:政變時楊銳遇難,密詔由其子楊慶昶保存,縫在門生黃尚毅衣領中,扶柩回籍。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楊慶昶與黃尚毅繳于都察院,才為世人所知。事變后,康有為對外出示的密詔則是這個味兒的:“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能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可與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及諸同志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特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