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推動最有力者,乃帝師翁同龢。翁原先不搭理康有為,可是在看了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后,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不但主動登門拜訪,還跟康有為說了些“上實無權,太后極猜忌”之類的心窩子話。帝師為什么突然改變態(tài)度呢?小兒沒娘,說來話長,咱簡單些:第一,翁同龢原本是帝國的保守分子,對外國及洋人持敵視態(tài)度。問題是作為光緒帝師,作為帝黨領軍人物,不管是中法戰(zhàn)爭還是中日戰(zhàn)爭,他都是主戰(zhàn)的核心人物。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帝國既不是法國的對手,更不是小日本的對手,他總得有所動作。第二,宮廷政治斗爭的需要。明知道天朝需要改革,那么誰抓住改革的主動權,誰就算抓住了政治的主動權。而且老翁不只爭自己的主動權,他還得為自己的學生、可憐的光緒爭些主動權。所以,他走近康有為,最簡單的動機就是給自己的帝黨陣營補充新鮮血液。事實上帝師一走近康有為,就與光緒合謀搞了些新政措施。但是各地督撫推說沒法執(zhí)行,且一執(zhí)行,人心先就亂了云云。再加上慈禧太后出面干預了。所以光緒與翁同龢只得暫停。一句話,時機依然不到。
政改沒法推動,那就推動其他吧。由于官場人士與高干子弟給康有為提供了強大的人脈、地脈及錢脈,所以他們首先組織了北京強學會,又名譯書局、強學局或者強學書局。光緒親信、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列名為發(fā)起人之一;光緒帝師、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翁同龢從戶部劃出個小預算,給它固定經費并給它撥出了一部印書機;工部尚書孫家鼐為它找房屋作會址;其后復由直隸總督大學士王文韶、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各捐五千兩銀子;淮軍中的聶士成和毅軍中的宋慶等軍界精英,亦各捐數(shù)千銀子;因簽訂《馬關條約》而聲譽受損、被貶到總理衙門行走的李鴻章也拿出了兩千兩銀子,沒想到康圣人缺少統(tǒng)戰(zhàn)意識,認為李鴻章名聲太臭,拒絕了這筆款子和這個老成的政治家;這個時候,袁世凱還沒有接到小站的任命,在維新的官僚陣營里,還是無名小卒,但卻與自己的好友徐世昌一道做了強學會會員,捐的是五百金。當然,江湖義氣的他,還替康有為上書督辦軍務處了,只是榮祿沒有接受而已。
北京強學會發(fā)展得太好了,連清議派領袖李鴻藻都參加了進來,而康有為呢,實際領導權掌握不住,頑固派還凈給他制造飛短流長,于是在他的勸說下,在張之洞的支持下,另往上海發(fā)展。上海強學會的宣言,雖由康有為起草,但卻以張之洞的名義發(fā)表;經費主要由張之洞贊助;章程由張的幕僚梁鼎芬和康有為共同擬定,規(guī)定:“入會諸君,原為講求學問,圣門分科,聽性所近。今為分門別類,皆以孔子經學為本”,“到局之后,倘別存意見,或誕妄挾私及逞奇立異者,恐與局務有礙,即由提調董事諸友公議辭退”??磥?,張之洞作為一個老成的洋務派大員,對于維新僅是某種程度上的支持,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控制,免得康有為像脫韁的野驢那般,一路狂奔而去。比如張之洞曾要求康有為不要再提他的《孔子改制考》了,并且為此可以供他一切費用。但是康有為拒絕了,對梁鼎芬說:“孔子改制,大道也,豈能為一兩江總督的供養(yǎng)而作為交易?!庇谑牵涤袨椴坏鷱堉磾Q巴上了,還真一路狂奔上了。北京強學會期間,他令得意弟子梁啟超主編《中外紀聞》。雖然影響還不夠很大,但它是維新派的第一張報紙。上海強學會成立后,他又令梁啟超主辦《強學報》,居然不用清朝紀年而改用孔子紀年,按皇家法律,這是謀逆造反。張之洞大怒。就在這當口,老張聽說北京強學會出事了,被老太后關了。于是他馬上下令解散上海強學會。兩地的強學會全部煙消云散??涤袨槟舷聫V州,又教上了他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