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的付出、平凡的良心、真誠的感動,難熬的漫漫長夜,崢嶸的難忘歲月,這就是俞敏洪心目中的生活。他一直認為,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yè)的高度。成功的道路上確實存在幸運的成分,但重要的還是雄心、驅動力和辛勤工作。
俞敏洪離開北大之際,出國潮、經商潮的“驚濤駭浪”正輪番沖擊著菁菁燕園。出國是第一選擇,其次便是進機關從政,再次就是做生意。沒能出國的同學,很多都下海經商去了。當年和他一起留在北大教書的兩個同學,一個下海開辦了一家制造螺釘帽的螺絲廠,成了百萬富翁,產品遠銷瑞士。另一個同學倒騰汽車輪胎,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兩個同學的“發(fā)跡”,刺激著俞敏洪脆弱而敏感的神經,他感覺自己和同學們的差距越來越大。早年間,俞敏洪并沒有顯露出做生意的天賦與能力,也從沒想過。后來由于經濟狀況窘迫,俞敏洪瞞著北大偷偷摸摸地到社會上的英語培訓班講課掙錢。這樣的偶然事件,激活了俞敏洪的商業(yè)思維,最終催生了新東方。1993年,新東方一年的培訓規(guī)模已經有數千人次,經過反復考量,俞敏洪決定和東方大學分道揚鑣,“交了那么多品牌使用費給東方大學,對方只是給我加蓋一個公章而已,以后怎么辦?不能總這樣吧?越想越覺得憋屈?!?/p>
東方大學的老教授們很喜歡俞敏洪,因為他每年能為大學貢獻不菲的贏利,老教授們甚至動過念頭吸納俞敏洪成為股東,但是這個動議沒有在內部達成共識,于是也就不了了之。老教授們回復俞敏洪:“小俞,我們還是按照以前的模式繼續(xù)合作吧?!?/p>
俞敏洪堅定地說:“不,我要創(chuàng)辦屬于自己的培訓學校?!?/p>
如今,讓我們做一假設,如果當時東方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們承諾給予俞敏洪30%甚至更多的股份,會不會還有新東方?俞敏洪笑言:“或許我真就沒有動力去創(chuàng)辦新東方了?!?/p>
挨到1995年,俞敏洪積累了30萬元,來新東方上課的學生數量已經蔚為壯觀?;谶@樣的前提,俞敏洪將30萬元全部投入到新東方的再發(fā)展中。做出這一冒險舉動之前,俞敏洪有最壞的預估:即使這30萬元全部賠掉,只意味著自己暫時在經濟上一無所有,但自己還是一個英語老師,每晚可以掙到20元的講課費,不至于餓肚子流浪街頭。
創(chuàng)業(yè)早期,俞敏洪有兩點感悟: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能帶來良好結果的事情;要運用常識和智慧,遠離危險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