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傳播和黨組織的初步建立,得益于一批來自五湖四海,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學說宣傳的先進知識分子,而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做出了相當貢獻的,是陳獨秀、李達和李漢俊三人。
陳獨秀:沒有參加中共一大的首任總書記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官名慶同,后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城北的一個小戶人家。
陳獨秀兩歲時,生父病故,他被過繼給叔父陳昔凡。這陳昔凡是清朝的舉人,做過知縣、知府。不過,小時候的陳獨秀受祖父的影響更多。祖父也是個讀書人,甚熟四書五經(jīng),便時常要求陳獨秀跟著搖頭晃腦地學習這些東西。陳獨秀頑皮得很,時常違抗祖父的意愿,祖父對他又是毒打又是厲罵,陳獨秀愣是一聲不吭,以沉默相抗,這可把嚴厲可怕的祖父氣得要命。祖父常常捋著胡子,不無擔憂地說:“這小東西長大后,不成龍,就是蛇?!?/p>
陳獨秀從心理上反感“四書五經(jīng)”,但同時他又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母親當然是希望兒子能夠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為了敷衍母親,1896年,陳獨秀17歲的時候,去參加了科舉考試,考中了秀才。第二年,陳獨秀又去參加南京的鄉(xiāng)試,但是這一次卻名落孫山,不過這正好也讓母親斷了這個念想。陳獨秀注定有他獨特的生命軌跡。
1897年,陳獨秀進入了杭州求是書院學習。封建王朝的腐朽落敗和列強的恃強凌弱更是讓陳獨秀耳濡目染,1895年北京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公車上書事件,1897年山東德州灣被德國霸占。美、法、日、俄也一擁而上,在中國強占港灣,劃分勢力范圍。在學校里,陳獨秀不斷接受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于是他的思想也慢慢發(fā)生變化,逐漸成長為一名反封建的革命斗士。這個充滿血性的青年,看到國家滿目瘡痍,激情澎湃地寫下《揚子江形勢論略》,希望為國獻策,但并未受到重視。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了,陳獨秀也頗感心灰意冷。
1899年,20歲的陳獨秀對于清廷腐朽的統(tǒng)治早已是深惡痛絕,時不時發(fā)表反清言論,直接后果就是被書院開除了。出了書院,陳獨秀也沒消停,依然進行反清宣傳活動,惹怒了清政府,遭到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