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第4 期的《飼料博覽》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隨著制藥工業(yè)的進步,中草藥產品的劑型不斷豐富,有效成分提取工藝的發(fā)展,產生很多中草藥的殘渣。據(jù)調查,全國中藥渣的年排放量達 3000 萬噸?!边@個數(shù)字告訴我們,平均每天在中國境內就會有接近10 萬噸中藥渣產生。今天的中國,有如此大量的中藥渣被排放出來,是基于她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和歷史文化在生活慣性中的延續(xù)。這是中國所特有的垃圾,其他的民族少有這種東西。它不同于普通的生活垃圾(是混雜的),它相對集中,只是單純的中藥渣,也相對容易收集。我和我的幾位研究生在互聯(lián)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目前,許多醫(yī)院的中藥渣都被直接當成垃圾處理了,也有醫(yī)院在網上找人幫他們處理中藥渣垃圾,大部分的中藥渣最后被用來漚肥。所以,我們搜集到的關于中藥渣的資料更多的是來自《飼料博覽》,而不是來自于醫(yī)學雜志。
2010 年暑假,我的兩位研究生郭謙和仰民,開始從廣州美術學院對面的廣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往我的工作室里運中藥渣,時間是在晚飯前后,每天如此。教學大樓的保安曾經好奇地問郭謙:“你們研究生原來就干這個呀?”郭謙回答說:“對,這是我們的必修課?!爆F(xiàn)在,我每天一出5 樓的電梯就能聞到一股中草藥的香味兒,這種氣味讓人感到踏實、平靜,有種久遠的親人的氣息,跟欣賞宋人的繪畫和書法相仿。
開始,我是響應廣東省要把“廣東制造”變成“廣東創(chuàng)造”的號召,想為廣東制造業(yè)做點什么,所以,我設想用中藥渣制作塑型的家具和器皿,比如椅子、浴缸、花盆什么的。于是,我開始嘗試尋找一種粘合劑,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有一種分離劑,可以把這種粘合劑從中藥渣中再一次分離出來。這樣,被制作出來的中藥渣產品,在未來就可以避免成為一種新的無法回收的垃圾。但這需要尋找和化學相關的專業(yè)機構去合作完成。如果能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聯(lián)合相關的企業(yè)和研究機構進行跨領域的合作,我相信,可以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同時又能夠產生一個社會性的工業(yè)生產鏈條。這對廣東的制造業(yè)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在中國,低技術的、多勞動力的生產方式加上廉價而穩(wěn)定的材料資源,這種制造是健康而有效的。但在沒有研發(fā)出合適的粘合劑和分離劑之前,我們暫時使用制作雕塑的材料來權充中藥渣在塑型過程中的粘合劑。這是我比較熟悉的材料和工藝。當?shù)袼軓S的工人開始攪拌中藥渣時,我改變了主意,我想,它不一定只能成為一些家具和器皿,也許還可以成為其他的東西。于是,我決定只是把它澆鑄成一個立方體。如果它能夠成為一個立方體,它就有可能成為其他任何東西。
最后,這個由中藥渣子制作成的立方體擺在我的面前時,它看起來就像是一塊巨大的切糕,里面的竹葉、桂枝、獨活、沙參、麻黃、蒼術、雞骨草清晰可見,旁邊趴著蜈蚣和蟬蛻,杏仁、枸杞點綴著星星點點的色彩,就像是一部具象的《本草綱目》。然而,那不可見的文明的靈魂就像湯中的精華,早已不知道哪里去了,空留下一副散落的殘渣,讓人當空懷想。
的確,這些被用過的殘渣沉積著千年文明的智慧和一種完整而又成熟的價值觀。
遺憾的是,這個由中藥渣鑄造的立方體并沒能進入“廣東省長杯工業(yè)設計大賽”評委們的視野,直到2011 年它被邀請參加“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才算是得到了設計領域的接受和認可。展覽有一個取自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讓人看了為之感動的主題:“仁:設計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