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倧為勢窮情迫,向后金稱臣請罪,接受了皇太極提出的極為苛刻的條件,交出了主戰(zhàn)派代表人物洪翼漢,去掉明國年號,斷絕與明往來,獻出明國所賜誥命冊印;一切禮儀,仍照明之舊制。國王親自來謁,以長子并另一子為質,諸大臣也以子弟為質,將來立其質子為嗣;從今以后一應文移,奉大清國正朔,所有節(jié)日俱行貢獻之禮。有事征伐明國,調兵數(shù)目、日期,一切不誤,并當即備齊鳥槍、弓箭手及兵船50艘,助攻皮島;大軍撤還時,歡送,俘獲之人逃回執(zhí)送本主;以后每年進貢一次,黃金百兩,白銀千兩及皮張紙席等物均有定數(shù)。三十日,在漢江東岸三田渡筑受降臺,李倧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舉行受降儀式后,當即留下其長子李為人質,其余被俘妻子家口二百余人遣送還京。二月初二日,皇太極自朝鮮班師,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朝鮮對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稱,改為行藩臣之禮。不久,阿濟格領兵取克皮島,斬明將沈世魁等,這就解除了清朝攻向關內的后顧之憂。
皇太極還成功地解決了北面的蒙古問題。今天的內蒙古地區(qū)當時居住著許多蒙古部落,統(tǒng)稱為漠南蒙古,其中察哈爾部勢力最強。明代初期與中期蒙古是明代北方的巨大威脅。后金崛起后,明政府采取“以西虜制東夷”的方針,即利用西北的蒙古對抗東北的后金,極力支持察哈爾部林丹汗統(tǒng)一漠南蒙古?;侍珮O對于蒙古各部,采用恩威并用的方針,努力爭取受林丹汗壓迫的蒙古各部歸附后金,對率先來歸的各部首領賜以厚禮,授以高官,結為婚姻。因此,科爾沁、翁牛特、郭爾羅斯、杜爾伯特、扎賚特和克什克騰等部陸續(xù)歸服后金。對于未曾歸附的蒙古各部,則用武力進行征服。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親自率八旗兵攻打林丹汗,占領西剌木倫河流域;六年(1632年),再次進攻林丹汗并獲得勝利。林丹汗眾叛親離,處境十分困難。天聰八年(1634年)因出痘病死于青海大草灘。次年,多爾袞率軍西征,消滅林丹汗的殘余勢力,在河套地區(qū)俘虜了林丹汗的正妃和兒子額哲。這次出征還意外地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玉璽,成為皇太極改元稱帝的信物。第二年皇太極組建蒙古八旗,直接歸清政府統(tǒng)轄。勇猛強悍的蒙古騎兵加入清軍,進一步增強了清朝的軍事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