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鮑羅廷夫婦無意中開啟瞿楊師生戀
1924年3月,在加拉罕到中國的幾個月后,蘇俄與中國政府建立邦交的談判有了新的進展。中旬,孫中山的蘇俄顧問鮑羅廷應加拉罕之邀離開廣州到北京,參與中俄談判。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中俄交涉,5月31日,加拉罕(圖34)以蘇俄外長身份與中國北京政府外交部長顧維均在北京簽定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xié)定及聲明書》,由此中俄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中俄談判結(jié)束后,鮑羅廷攜夫人于6月上旬離開北京到上海。他們在上海作了一段時間的逗留,以便對這里的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情況進行調(diào)研和考察,直至6月15日離開。在這期間,鮑羅廷夫婦想了解一下上海婦女運動的情況。于是有了楊之華回憶的下列歷史情形:
有一天,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大學支部轉(zhuǎn)告我上級的通知,說孫中山先生的蘇聯(lián)顧問鮑羅廷和他的夫人要了解一些上海婦女運動的情況,因為向警予同志有事離開了上海,就指定我去談談。
作為向警予的助手,楊之華接到通知后感到非常緊張。主要是她的俄語還達不到會話的程度,她怕自己的匯報顛三倒四,完不成任務。在去的路上,楊之華心情忐忑不安。但是一到那里,她的眼睛一亮,因為她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瞿秋白。而他是專為這次匯報來做翻譯的。此時此地,瞿秋白的出現(xiàn),無疑對楊之華增強完成任務的信心有著難解的意義。她后來回憶說:
一見到他,我覺得有了依靠,心情就平靜下來了。
在瞿秋白的幫助和鼓勵下,楊之華的匯報進行得很順利。瞿秋白先是將鮑羅廷夫婦提出的問題翻譯給她聽,并且指點她先把問題記下來,想一想再慢慢說。這種場合對楊之華來說本應該是緊張的,但溫文爾雅的瞿秋白在她心中激起的溫暖,使身材高大、表情嚴肅、留著八字胡須的鮑羅廷給她帶來的不安和拘束消失了。她愈說愈起勁,愈說愈輕松。瞿秋白滿意地微笑著,仔細地聽她說話,然后翻譯給鮑羅廷夫婦聽。之后,瞿秋白又把鮑羅廷夫人介紹的蘇聯(lián)婦女的生活情況,翻譯給楊之華聽,唯恐她理解不了,還給她詳細地解釋,使她初步了解了社會主義國家婦女生活的真實情況。
楊之華,1901年2月11日(公歷)生于浙江省肖山縣坎山鎮(zhèn)三岔路口村楊氏大院。她聰慧活潑,性情溫柔。五四時期就讀于杭州浙江省立女子師范學校。21歲時,由家庭父母作主,嫁給楊家的世交沈玄廬的兒子沈劍龍為妻。沈劍龍是沈玄廬與原配妻子所生,比楊之華小兩歲。沈劍龍的父親沈玄廬是一位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幾年后脫黨。他一生妻妾多達5個。沈劍龍與楊之華結(jié)婚的前一年,他還在與一個女教師談戀愛,他最后一個愛妾比他小幾十歲。沈劍龍從小聰敏俊俏,繼承了父親這方面的基因,是有名的風流倜儻的才子,詩書琴畫樣樣都會,但習慣過紈袴子弟生活。沈楊雖然青梅竹馬,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其思想差距不斷拉大。楊之華追求進步,向往蘇俄,具有革命的氣質(zhì)。她參加肖山農(nóng)民運動,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還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婦女評論》上發(fā)表過宣傳婦女解放的文章。1924年1月,在沈玄廬的支持下,她到上海投考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成為瞿秋白的學生。同時,在中共中央婦女部部長向警予所負責的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屬青年婦女部工作。在上大的學習生活中,瞿秋白以他學慣中西的博學多識,到過赤俄而顯出的革命氣度,加上雄辯的口才和表達思想的邏輯力量,走進了楊之華的心中,盡管他本人渾然不知。對瞿秋白來說,楊之華只不過是眾多的學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