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古代天皇制(3)

日本歷史 作者:(日)井上清


發(fā)展到這一步的天皇國家,估計就是在制定律令前后,才將其國號寫作“日本”的。這個國號最早見之于文獻的是公元720年(養(yǎng)老四年)完成的歷史書《日本書紀》。我國原來的國號最初是以大王國家的根據(jù)地Yamato之名通行全國,并配搭上漢字“倭”、“大倭”和“大和”等。大王成了天皇。天皇國家已不再是大和政權(quán)而是成了Yamato全境的唯一的國家。這樣,其國號就有必要與大和地方的名字清楚地區(qū)分開來。另一方面,曾經(jīng)對中國朝貢的倭王,如今一旦成為意欲與中國皇帝對等的天皇,在“國號”方面也就不喜歡中國人用來指日本的“倭”字了。推古天皇致隋朝的國書中,由于Yamato位于中國的東方即日出處,因此稱“東天皇”或“日出處天子”。很可能聯(lián)想到“日出處”,于是就用漢字“日本”配搭上Yamato而與大和地方的“大和”(日語讀作Yamato——譯者注)相區(qū)別。一旦出現(xiàn)“日本”這兩個漢字后,不久,就被讀成Nippon著者注:“日本”讀作Nippon還是Nihon哪一種正確的爭論,從史學上說,是沒有意義的。它本來應讀作Yamato。但不管它本來讀什么,一千多年的習慣卻讀成Nippon或Nihon。究竟采用哪一種讀法,應根據(jù)日本國主人即現(xiàn)代日本國民的意見考慮決定?;騈ihon。后世Nippon或Nihon也就成了通用的國號了。

沒有市民的城市

律令既已完備,帝都亦復建成,版圖擴至南北,某官員出于對天皇制的感激之情,歌唱道:“幸遇太平盛世,萬民安居樂業(yè)?!蹦敲?,群眾究竟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

平城京雖全面仿效長安,甚至可以說是長安的縮影,但它與長安卻有一個重大的差異,這就是平城京沒有像長安那樣的城墻,后來的平安京也沒有城墻。中世紀城市中,市民自治發(fā)達的堺市雖無城墻,但它有與城墻相似的護城河,這是唯一的例外。城墻是城市防御外敵的設施,同時也有著區(qū)分城郊農(nóng)村以確立市民生活的場地的機能。因此,中國的城市和西方古代以及中世紀的城市都有城墻。然而平城京以及一般的日本城市都沒有城墻。這是為什么呢?

究其理由就要對不同時代的城市,做不同的考慮。但就平城京而言,第一,沒有跡象必須筑城墻以防外敵。日本沒有外族,因之,也無外族入侵之憂。各豪族都被編入天皇制機構(gòu)之內(nèi),即使出了叛亂者,也只是內(nèi)部的叛亂者而不是外來的入侵者。在這種情況下,城

墻是沒有意義的。第二,平城京(后來的平安京)是貴族和官員的政治城市,是個沒有市民生活的京城。因之,筑城墻以與城郊農(nóng)村明顯區(qū)分是沒有意義的。相反,為了供應京城中貴族與衙役的糧食,甚至還必須圍以農(nóng)田與農(nóng)民。

平城京最盛時估計擁有20萬人口。居民是皇族、貴族、官吏、僧侶以及為他們驅(qū)使的大批奴婢、手工業(yè)者、農(nóng)民、從地方上征調(diào)來的役?。ㄏ略敚⑿l(wèi)士及其他徭役民,卻沒有一個自由的市民。京城內(nèi),有東西兩(集)市。該市上不僅買賣當時的一般物資,諸如各種衣料、鐵制及其他農(nóng)具、陶器、紙墨、筆,以至掃帚、屐履,而且還買賣奴婢。集市是官辦的。在該市上賣出的物資并不是獨立的商人自手工業(yè)者和農(nóng)民中自由采購來的,而是國家作為實物稅征自人民的。還有就是朝廷和寺院把隸屬于他們的手工業(yè)者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消費后的殘余。購買這些物資的人,也是貴族、衙役和僧侶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