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好讓自信心更強
自信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確信,自信的人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能夠實現(xiàn)所追求的目標。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的人,就要像自信的人那樣去行動。我們只有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才能確立起來。平時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和自信的言語都能在心理上真正培養(yǎng)起我們的自信。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信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我肯定,無論在人際交往上、事業(yè)上還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學習最忌諱自卑,那些以為自己智力不如別人,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搞好學習的同學,十有八九是學習中的失敗者。只有信心足的同學,才能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從而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錢致榕讀中學時,學校風氣很差,考試作弊現(xiàn)象風行。許多學生喪失信心,不求上進,認為自己在這樣的學校里不會有什么出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想出一個改善的辦法,從300 名學生中抽出60 名組成了“榮譽班”,錢致榕就在其中。老師告訴他們,進入榮譽班的都是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同學們非常高興,于是又恢復了信心,一改往日的松懈之風,開始主動發(fā)奮學習。
許多年后,這個班出來的學生多數(shù)都成就昭著,有的甚至名震四海,最著名的就是錢致榕。錢致榕回國后見到那位老師,談起當年的“榮譽班”,還認為這是一個奇跡。誰知老師卻告訴他,當時榮譽班的學生并不是專門挑選出來的,而是他隨機抽簽決定的。可見,自信心對一個人的學習是多么重要!
自信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影響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缺乏自信的同學,心理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他們不能樹立起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習上對自己要求低,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會膽怯,放棄對疑難問題的鉆研。這樣一來,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情感和意志,都受到了破壞,學習上總是提不起勁來。缺乏自信的同學,精神上處于壓抑狀態(tài),大腦皮層不容易產生興奮,因而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活動都受到了限制。相反,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同學,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學習積極性,學習過程中能堅持不懈,而且效果很好。“榮譽班”之所以出人才,就是因為那些學生的自信心很強。
自信的基礎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但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優(yōu)點顯露的機會并不均等。例如,有些學校注重文化課,成績好的優(yōu)點就會顯露出來,而體育好的未必被人看重。而在體校,情況可能就恰好相反。
因此,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可以采用場景變換的方法,尋找“立體的我”,這樣我們可能會意外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有很多的優(yōu)點。
學習中可以發(fā)掘你的天賦
天賦是一個人先天具備的特性。天才人物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開天辟地的神奇力量,主要來源于自身的天賦。
人的經驗、學問、才華、榮譽感、信念、冒險精神和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才能等素質,都是可以人為地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的。這些都需要一個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粗到精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中,你也可以慢慢挖掘你的天賦。
【事例一】
莫扎特三歲彈鋼琴,四歲創(chuàng)作協(xié)奏曲,五歲拉小提琴。七歲時他創(chuàng)作的兩首鋼琴奏鳴曲已在薩爾茨堡出版了。
一天下午四點鐘的時候,當四歲的莫扎特坐在地板上專心致志地用鵝毛筆在五線譜上涂寫時,正趕上擔任薩爾茨堡宮廷副指揮兼作曲家的父親利奧波德進門。父親一看見兒子就問:“孩子,你在干什么?”“爸爸,我在作曲!”“好了嗎?”“快好了?!碑斃麏W波德看到那份似乎胡亂涂鴉的五線譜時,神情從嚴肅變得越來越驚訝了。最后,他熱淚盈眶地自言自語:“天哪,這孩子不僅會作曲,而且寫得那么難,那么地道!”
利奧波德知道,在偏僻閉塞的薩爾茨堡小城市里,音樂是不可能搞出名堂的。因此,為了進一步發(fā)掘莫扎特的音樂天賦,當莫扎特五歲時,利奧波德作出了重要決定:辭掉薩爾茨堡宮廷的一切音樂職務,帶著兒子莫扎特到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去深造。
在音樂大師海登的調教下,莫扎特的音樂天賦被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出來。無論是創(chuàng)作協(xié)奏曲、四重奏、歌曲、小夜曲、奏鳴曲、歌劇還是交響曲,他都得心應手。當時,莫扎特還用八個星期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三部傳世交響曲:《降E 大調交響曲》、《G 小調交響曲》、《米疵特交響曲》。音樂天賦使莫扎特在世界樂壇上彪炳千秋,流芳萬古。
【事例二】
凡高的繪畫天賦,是由他自己發(fā)掘出來的。他沒有莫扎特那樣的父親,沒有到任何美術院校深造過,也沒有經過高人指點迷津。但清苦、求索、剛毅、淡泊、悟性和善于創(chuàng)造,造就了他豐滿的情懷和閃爍的靈感。他創(chuàng)作的《向日葵》、《蝴蝶花》、《布歇醫(yī)生》等畫享譽世界。
天賦是一種使人在心靈上感到神清氣爽、才智上感到一柱擎天的巨大力量。人一旦發(fā)掘到了自己的天賦,那他就會從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至暮年都能匠心獨運。我們可以看到,從柏拉圖的哲學,李白的詩,米開朗其羅的雕塑,關漢卿的戲曲,牛頓的科學到萊特兄弟的“飛機”,從巴赫家族七代人的音樂,居里夫人和大女兒伊蕾娜的“鐳”,老仲馬、大仲馬、小仲馬三代人的文學,羅斯柴爾德家族八代人的銀行,福特家族八代人的汽車,直至洛克菲勒家族十代人的石油,他們個個都將其畢生的心血和才智奉獻給了各自的天賦領域。
天賦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泰戈爾七歲時,就能在二十分鐘內創(chuàng)作出田園牧歌式的詩章。若換別人,即使是大學文學系的畢業(yè)生,再給他三天時間,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到頭來也不一定能寫出那種清詞麗句。
通常講,在音樂、繪畫、舞蹈、詩歌、影視和外語等領域,人的天賦在五歲時就會出現(xiàn);數(shù)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領域,人的天賦要在十六歲時才能出現(xiàn);而在天文、哲學、美學、歷史、法律、醫(yī)學、心理學、科學和企業(yè)經營管理等領域,人的天賦要等到三十歲時才能出現(xiàn)。
每個孩子都有著不盡相同的天賦,問題是父母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發(fā)掘他們的天賦?教師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掘學生的天賦?學生自己怎么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賦?這就要求我們全方位地去探索、觀察和發(fā)掘天賦,具體說,可先在文學、歷史和哲學上試試;如沒興趣,可在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方面試試;如沒有激情,可在音樂、繪畫和舞蹈方面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