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第四篇(3)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作者:范碩


東北軍1935年入陜時有5個軍1個師,號稱20萬人。

在東北軍中,潛在著由來已久的抗日反蔣的積極因素。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張學良盲目執(zhí)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守東北,入關流亡,蔣介石驅之反共,陰謀“借刀殺人”,在內戰(zhàn)中將其消滅。

東北軍在被迫與紅軍作戰(zhàn)中,被殲滅3個師,損失嚴重。

蔣介石非但不給補充,還取消了幾個師的番號。

東北軍官兵此時流亡關內,背井離鄉(xiāng),懷念故土,厭惡內戰(zhàn),不愿當亡國奴,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同時又深受蔣介石嫡系軍隊的歧視,反蔣情緒日益高漲。

家仇國恨集于一身的張學良,受到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早有抗日救國、收復失地、報仇雪恥的要求。

為了推動這種有利形勢,1936年1月下旬,黨中央決定釋放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中被俘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并要高為紅軍與東北軍開展和平談判進行聯(lián)絡。

當時,對東北軍俘虜?shù)墓芙坦ぷ鹘y(tǒng)由葉劍英負責。

高福源在紅軍中生活兩個月期間,葉劍英耐心地開導教育他,向他分析抗日救亡的形勢,告訴他蔣介石利用東北軍、西北軍打紅軍,實際上也是企圖消滅這兩支隊伍,讓他回去勸告張學良,都是中國人,不要自己打自己。

高回去后,勸張聯(lián)共,努力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

為了推動統(tǒng)戰(zhàn)工作,1月25日,中共中央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聶榮臻、劉志丹等紅軍將領名義發(fā)出《紅軍為愿意同東北軍聯(lián)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提出:中華蘇維埃政府與工農紅軍愿意與任何抗日的武裝隊伍聯(lián)合起來,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lián)軍,同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zhàn),收復失地。

并表示:我們愿意首先同東北軍來共同實現(xiàn)這一主張,為全中國人民抗日的先鋒。

接著,周恩來、李克農等與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接觸談判,雙方達成了聯(lián)合抗日的初步協(xié)議。

1936年6月中旬,葉劍英同李克農等奉命秘密去蟠龍、琉璃坡、石家砭等地,了解中央軍、東北軍的兵力部署和進軍動態(tài),及時向毛澤東、周恩來通報敵情,并盡一切可能,利用各種關系,向東北軍一七師、一一七師官兵進行政治宣傳,積極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對如何防止敵軍進攻瓦窯堡提出許多建議,并根據(jù)毛、周指示,進行了大量救護傷員、保障供給、修補道路等方面的工作。

從6月15日至22日,一周之內,葉劍英親筆給毛澤東、周恩來寫信14封,并派盧偉良等專人送去。

這些信忠實地記錄了當時葉劍英辛勤工作的情形,內容涉及敵、我、友各個方面,不僅反映了當時抗戰(zhàn)與統(tǒng)戰(zhàn)形勢任務的復雜與艱巨,也反映了紅軍內部機構、人事和教育以及協(xié)助延安地區(qū)干部開展工作等諸多問題。

三、到安塞進行東線統(tǒng)戰(zhàn),促成“三位一體”

1936年7月9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要葉劍英到安塞領導統(tǒng)戰(zhàn)工作。

隨后,葉劍英來到安塞領導東線工作委員會(簡稱東線工委),與朱理治、邊章伍等一起做陜北地區(qū)東北軍的工作,爭取他們聯(lián)合抗日。

26日,葉劍英召開安塞、延安兩縣工委及縣一級機關負責人會議。

在會上葉劍英詳細報告了當前政治形勢和任務,并依據(jù)黨中央對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解釋了爭取東北軍工作的目的,說明東北軍各級工作機關的組織系統(tǒng)與同級中共黨組織機關的互相關系。

當晚和翌晨,葉劍英又分別主持召開了安塞、延安兩縣工委會議,討論和決定安塞工委由馬文瑞、劉德明、時文平等組成,下設安塞辦事處和棗園辦事處,主要工作對象是東北軍六八四團;延安工委由蕭離、劉仲明、白壽康等組成,下設牡丹川辦事處及富川辦事處、川口辦事處,主要工作對象是東北軍的六三一團、六六團、六八五團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