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崛起:世紀性的跨越(2)

大國衰落之鑒 作者:劉景華


作為島國,中世紀英國在大陸事務上很難有發(fā)言權。金雀花王朝時期,英王勢力似乎從蘇格蘭邊境伸展到比利牛斯山脈。他因繼承權關系而在法國占有七八塊領地,但從法理上說,占有這些領地又意味著他是法國國王的封臣。雖然百年戰(zhàn)爭中英王曾一度占領法國北部,但最終還是被法國人民趕出了大陸。英國國王把很多精力放在對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征服上,但并不順利。經過反復征戰(zhàn),才基本上控制威爾士。對蘇格蘭的戰(zhàn)爭進行得異常艱苦,但最終還是沒有使其屈服。對愛爾蘭的征戰(zhàn),英國人常常是無功而返。

英國崛起的進程是從16世紀開始的,直到19世紀,每個世紀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國的歷史節(jié)奏好像是以世紀為單位:16世紀社會和經濟的變動首先邁步,推動著17世紀政治和思想的改造,反過來又促進18世紀的經濟“起飛”,帶來社會的深刻變革,19世紀英國進入最輝煌時代。近代英國崛起的歷程,似乎在驗證著某種歷史規(guī)律性。

16世紀:宗教改革和經濟變革

1485年都鐸王朝建立是英國歷史發(fā)展的又一個里程碑,英國人認為這是他們近代歷史的起點。都鐸王朝第一位國王亨利七世,在戰(zhàn)場草叢中撿了王冠戴在自己頭上。在那場持續(xù)30年之久的紅白玫瑰戰(zhàn)爭中,舊的封建貴族相互殘殺殆盡,新的王朝便能在新貴族的支持下加強王權。15世紀末,英國開始成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國家,近代英吉利民族形成。

16世紀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時代。強盛的到來與兩個國王相關:一是亨利八世,一是女王伊麗莎白。歷經這兩個國王的治理,16世紀初尚為弱國的島嶼之邦,在世紀末一躍而為西歐霸國。

亨利八世的功績在于,他進行的宗教改革使英國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宗教和政治自主權的國家。改革后建立的國教奉國王為最高首領,教會本身也成了國家機構一部分。改革沒收了原天主教修道院的大量土地,以低價賣給新貴族階層,后者成為都鐸王朝的有力支柱。

伊麗莎白女王是亨利八世次女,她于1558年繼承王位。伊麗莎白治國方針的特點是靈活,尤其是對宗教的態(tài)度上,改變了前兩任國王的極端做法,既不像愛德華六世那樣偏袒新教徒,也不像瑪麗女王那樣瘋狂鎮(zhèn)壓新教徒,而是在兩者之間調和。她雖繼續(xù)奉行宗教改革,但對天主教徒持寬容態(tài)度,讓新教教義具有伸縮性和包容性,結果絕大多數(shù)國民都感到滿意。在經濟上鼓勵工商業(yè)自由發(fā)展,最廣泛地調動市民們的積極性,又將貿易特許賜給寵臣和近侍,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對外她堅決進行反天主教西班牙的斗爭,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海上勢力崛起,國際聲望大增。為了發(fā)展海上力量和對外貿易,她不惜重用海盜豪金斯、德雷克等,甚至從殖民貿易中分紅。伊麗莎白還改造國家和政府機構,將貴族政治轉變?yōu)楣倭耪危_始了近代政治方式的第一步。

在英國的勃興中,社會經濟的變革與發(fā)展是最強勁的驅動力。作為內源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發(fā)端于15世紀,到16世紀末已從根本上改變著英國面貌。

這種深刻變化是從紡織業(yè)開始的。英國農業(yè)雖然相對落后,但其自然條件卻十分適宜養(yǎng)羊。17世紀,英格蘭產毛綿羊至少有1200萬頭,平均每人三到四頭。中世紀里,由于缺乏先進毛紡技術,英國羊毛大多作為原料出口。14世紀后國王下令禁止羊毛輸出,再加上大陸移民帶來了先進紡織技術,英國毛紡業(yè)躍上新的臺階。15世紀,英國從羊毛輸出國轉變?yōu)槟亟q出口國,16世紀中年出口呢絨達十幾萬匹。毛紡業(yè)幾乎遍及每個村莊,形成了許多鄉(xiāng)村工業(yè)區(qū)??梢哉f,英國能迅速成長為國際經濟大國,正是因為具有以毛紡業(yè)為主要支柱的堅挺的國內經濟背景。毛紡業(yè)是民族工業(yè),更應從它是振興民族的工業(yè)這個意義上理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