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國衰落的原因解讀(1)

大國衰落之鑒 作者:劉景華


本書較多探討傳統時代主要帝國的衰亡史,同時還選取了若干近現代大國作為考察對象,即早期西方殖民帝國西班牙及葡萄牙,近代西方最強大的國家英國,20世紀后期作為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這種探討不一定具有全局意義,但多少有一定代表性。大國崛起的過程有較多的相似,而大國衰落的原因則多有不同。導致大國衰落的因素,無非是內在和外部兩個方面。一個突出的感覺是,傳統大國的衰亡,其內部因素的作用要更大些;而近現代大國的衰落,則更多地與大國之間的博弈與較量相聯系。

傳統大國衰亡之所以多禍起內部,主要在于這些國家內部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鮮明分野與對立。傳統大國是少數人統治之下的,國家不是全體人民的國家,而是少數人的國家,是為少數統治者的利益服務的;反過來,作為少數人的國家,其命運起落也是被統治的廣大民眾所不會關心的。它們的興衰往往取決于統治者自身因素,包括統治目的、統治手段、統治者的素質和才能等。在君主專制下的王國或帝國里,國王或皇帝君臨天下,俯視一切,臣民們只能俯首仰止,唯命是從,君王是國家命運的決定者,國家的興衰取決于他個人的智識或愚昧,賢明或昏庸,膽略或懦弱,豁達或促狹,寬仁或殘暴,適當或無度等等,常常是明主在則國興,昏君臨則國衰,暴君出則國祚要告終結。當統治者將國內矛盾激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造成國力耗竭、國勢衰弱時,這個國家也就走到了盡頭。

傳統帝國所具有的矛盾極其多樣。有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在對外擴張中,帝國統治者或是依靠征服戰(zhàn)爭直接掠取物質財富和人力資源,或是對被征服地區(qū)進行無休止的搜括和盤剝,這樣就將被征服民族和人民置于生死線上,從而引起他們的激烈反抗。游牧民族和農耕化民族的擴張侵略戰(zhàn)爭所具的破壞性和掠奪性是最強的。羅馬在擴張中將大量被征服者轉變?yōu)榕`,在獲得眾多的勞動人手之時,也為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對立力量,千千萬萬的奴隸最終成了帝國掘墓人。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運動如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高盧的巴高達運動,也給了晚期羅馬帝國極其沉重的打擊。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后大肆屠城和搶掠,將游牧帝國的兇殘性表現到極致。帖木兒軍隊鐵蹄所至,遍地廢墟,同時也是遍地反抗,反過來促使其成為短命帝國。早期西方殖民帝國如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的極度掠奪和野蠻統治,導致拉美殖民地發(fā)生民族民主革命,直接將帝國送進了墳墓。后期殖民帝國如英法等雖然對殖民地的剝削和掠奪較為隱蔽,但同樣不能擺脫民族矛盾激化的困境,隨著殖民地人民覺醒和時代潮流推動,殖民帝國最終走向解體。

征服者無節(jié)制地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過于龐大,囊括了許多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境內各地區(qū)難以在文化上認同,也難以形成有利于統一的經濟基礎,從而造成帝國各部分間的不相容性,最終走向分裂、解體,這是一種與帝國共生的矛盾,注定無法消解。雖然征服者在建立帝國后可能不再以掠奪為事,而是試圖努力經略既有版圖,甚至對被征服地區(qū)上層采取懷柔政策,但都無濟于事。波斯大軍進攻希臘時號稱二百萬大軍,但軍隊成分極為復雜,來源于境內各族,說的語言就有幾十種,結果難以號令,人心不齊,終被希臘人戰(zhàn)敗。羅馬帝國實行行省羅馬化,企圖實現境內各征服區(qū)對羅馬的政治認同;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企圖達到文化上的統一,但都沒能挽救帝國分裂和衰亡的命運。對被征服地區(qū)的懷柔其實也難以達到適度,過于放手則易于造成各地離心傾向,聚集分裂勢力。安息帝國在中心區(qū)周圍讓當地上層繼續(xù)統治,只要認可中央權威并繳納稅賦即可,結果薩珊波斯逐漸羽翼豐滿,最后取安息而代之。即使從中央派出代表鎮(zhèn)守各地,這些人員也容易據地方而坐大,形成割據勢力乃至獨立王國。阿拉伯帝國從盛期起就開始分裂,肇事者正是那些中央派出的官員或將軍的割據自立。蒙古帝國版圖過于廣大,由皇家子孫們分領治理,裂分成四大汗國以及元朝,結果它們要么國運短促,要么與當地社會激烈沖突,要么未實現有效統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