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人生路上多磨難他起步就逢逆境(1)

徐向前的非常之路 作者:張麟


秀才的兒子讀書難

大地上原本沒有路,路是一個個腳印出來的。

有的人,童年幸運,在不多的愁苦中,找到了路,一步步穩(wěn)當?shù)刈呦聛恚喝胄W、上中學、進大學,扶搖直上;有的人,從步入人生,就踏上了崎嶇、坎坷的小道。

徐向前,生在一個窮秀才家里,10歲才得入私塾,后來才轉(zhuǎn)入學堂。

他的父親一不會種地,二不會經(jīng)商,以教書養(yǎng)家。

這一年,老秀才的私塾閉館了,家境不好,很難供兩個孩子讀書了。

老秀才認定,徐向前不如他哥哥受謙有出息,決定要他休學,省下些錢專供受謙一個人讀書。

徐向前從小就不愛說笑。

他有幸在“洋學堂”讀書三年,笑臉多了,一休學,像掉進一口枯井里。

抬頭看看天,天只有碗口那樣大了。

他整日苦著臉,每天悶悶不樂。

家庭經(jīng)濟情況越來越不好,15歲的他,開始頂起了成年人的勞作。

拾糞、砍柴、編籮頭、背炭是他讀不完的“書”。

春天播種、挖野菜;秋天搶收高粱、玉米過后,又整天在地里刨高粱茬。

兩只手磨起血泡,瘦小的身子骨,更加瘦弱。

他非常羨慕別的學生,更想像哥哥那樣在沱陽學?!把髮W堂”唱歌、學英語、學算術(shù)。

他每次到東冶鎮(zhèn),經(jīng)過沱陽學校門口,心窩里那把無形的刀子都在絞動。

他恨這世道,為什么別人能讀書,他卻被拒之校外!

他惱恨父親偏愛哥哥,為什么只認定哥哥“有出息”,不想他也會“出息”!

路又在哪里呢?他想快快長大,奔太原去,當兵、進大工廠做工。

聽人說,滹沱河對岸河邊村的閻錫山,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成了山西的督軍,回家來跟著許多護兵、馬弁;又聽本村那個在軍官學校學習的人說,要想考取軍官學校,得“洋學堂”畢業(yè)的。

失學的孩子,想到這些心里就涼。

在他的面前,沒有路,是黑茫茫一片。

年邁的父親和母親,也都為兒子的前程操心。

老秀才原先最理想的是,兒子讀書上進,寫筆好字,出手好文章,如今即便廢除了科舉制度,中不了“秀才”、“舉人”之類的功名,有了學問,也可以教書去,那可是個終生不要“面對黃土背向天”的文人。

母親的愿望:兒子讀書不成,去學個木匠。

她看見做木匠的“一把斧頭吃四鄉(xiāng)”,只是擔心這孩子身體不壯實,瘦刮刮的,學木匠要掄斧頭、拉大鋸,媽媽舍不得孩子吃大苦,也怕他不愿意。

一年365天,這一天天熬著,對老人來說是很快的,對還是孩子的徐向前來說,真是難熬啊!

他每天早起去拾糞,吃罷早飯干什么就不知道了。

父親留下的那些舊書,翻來翻去,書皮都碎了。

他從河邊割回來一捆小樹條,先是把壞了的筐頭修補一番,后來索性自己動手,編織新筐頭。

編織頭一個不怎么好看,又重新編織第二個、第三個。

父親對兒子此舉不以為然,淡淡一笑,他認為讀書人不該干這些;母親卻驚喜得很,拿起他編的條條筐,左看右看,笑著說:“和買的一樣!”

妹妹看見哥哥編成的筐,這個夸他手巧,那個說可以拿到東冶鎮(zhèn)上賣呢。

哥哥受謙從學?;丶?,聽說弟弟會編筐,看都不看一眼,他認為書香門第的孩子,學做這些粗人才做的活,是沒出息。

徐向前不管哥哥怎么說,他每天還是去河邊割樹條,編筐頭。

誰也記不清,他編了多少個。

一個春天,院里大大小小的筐頭,都換成了新的。

父親看兒子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要為他另謀一條道路。

這天向他說:“銀存啊,我托人替你找了個學徒的地方,愿意去不?”

徐向前問:“去什么地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