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上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這篇社論的副標題是“慶祝康藏青藏兩公路通車”,我記得是寫于這兩條公路通車的1954年底。
康藏公路的具體情況我現在已記不太清了,查查資料看到這條公路起自當時的西康省省會雅安,終點是西藏拉薩,全長2255公里。其中雅安至馬尼干戈段1950年利用舊線改筑;馬尼干戈至拉薩段1951年動工,1954年12月通車。1955年西康省撤銷,這條公路也改以成都為起點,定名為川藏公路,延用至今,全長共2400余公里。青藏公路從青海西寧向西到格爾木轉向西南到西藏拉薩,全長2100多公里,1950年動工,1954年通車。
我寫這篇社論是從這兩條公路對密切西藏與內地的聯(lián)系、促進沿途各地各族人民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說起,接著談到《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 達成后西藏的變化和中央人民政府對修建這兩條公路的重視。在寫到修筑這兩條公路的艱難時,文章中寫到:“建設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是公路建設史上少有的偉大工程。西藏的高山激流就曾嚇倒了許多旅行家和探險家,更不要說是在這高山激流上開辟公路?!痹谶@段文章中我引用了英國探險家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中形容西藏交通的兩段話說明西藏旅途的艱難:“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難萬狀,不可名態(tài)”;“世上無論何人,到此未有不膽戰(zhàn)股栗者”。在《人民日報》社論的歷史上,甚至包括《人民日報》創(chuàng)刊前的其他中共中央機關報的社論中,引用西方人的話都是作為批判對象的,這篇社論不褒不貶地把西方人的論述引用在《人民日報》社論中做背景資料,我記得還是歷史上的第一次。鑒于當時的政治狀況,我在引文時,只用了書名,而沒提作者的名字。
在這篇社論中,我在總結概括公路建設者的豪言壯語時,寫出了“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边@句話。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第一次講話中引用了這句話,毛澤東說:“‘讓高山低頭,要河水讓路’我看這個話很好;高山嘛,我們要你低頭,你還敢不低頭;河水嘛,我們要你讓路,你還敢不讓路;”于是這句話成了“大躍進”中的口號,也從此成了中國人與天奮斗、與地奮斗的名言。
社論的主題是建設公路,按說是交通部管的事情,但西藏情況特殊,我還記得很清楚,這篇社論是中共西藏工委書記范明 審的。當時中央在西藏的工作由中共西藏工委負責,工委第一書記是張經武(兼西藏自治區(qū)中央政府代表)、第二書記是張國華(兼西藏軍區(qū)司令員)。由于西藏問題復雜,工作千頭萬緒,工委總有一位負責人常駐北京,協(xié)調西藏與中央政府各部委的工作。我寫社論時,范明在北京,我把寫好的社論稿送到北京飯店范明住的房間請他審閱。范明只對稿子中筑路者“穿開了暗無天日的森林……”一句中“暗無天日”四個字有異議,他說中央人民政府是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和平解放協(xié)議的,這幾個字有形容西藏社會生活之嫌,很不合適,請我拿回去改一改。社論見報時,我把這四個字改為更中性的“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