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心存敬畏 卓越人生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5)

修正哲學Ⅰ 作者:修淶貴


一般的企業(yè)經(jīng)營者往往十分看重眼前的利益,并盡一切可能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謀求利潤。因此,他們常常注意“術”的應用,講究“權謀”、“兵法”、“路數(shù)”。而真正的企業(yè)家往往更有長遠的謀略,并且懂得為長遠利益放棄眼前利益。企業(yè)家須“重道而不重術”,講求按照企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事。

四、成由儉,敗由奢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御孫曾說過:“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彼抉R光解釋這句話的含義時說,“共”即“同”,即“相通”。凡是有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人,都是以儉樸、恭儉做基礎的。因為儉樸,一個人就不會有過多的欲求。

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p>

德自儉生,儉是德性存在的根基,儉可以修身、養(yǎng)德?!队杻€示康》家訓中司馬光提出了“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他諄諄告誡兒子司馬康說:你不但自身要儉樸,而且還要以此教訓你的子子孫孫,使他們也懂得我家先輩傳統(tǒng)的儉樸家風。

《周易》中主張“君子以儉德辟難”,認為一個有儉樸美德的人,能夠避免危險和災難。

古代思想家大多崇尚“儉”。老子尊道貴德,提倡無為而治,主張小國寡民,主張“見素抱樸”的生活方式。他說:“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庇纱?,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他認為,儉樸的生活方式是符合自然法則的。老子的儉約思想對后世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宋國的上卿正考父,生活儉樸,平時都是以米粥為食。魯國大夫孟僖子正是根據(jù)正考父的德行推斷出他的后代中必定會有賢達的人出現(xiàn)。果不出孟僖子所料,正考父的后代中真的出了孔子這樣赫赫有名的大圣賢。

孔子把“儉”和“溫良恭讓”一同列為基本的道德準則,主張“節(jié)用而愛人”。孔子對消費的主張也可以概括為“儉不違禮,用不傷義”??鬃舆€認為“禮,與其奢也,寧儉”。因為“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可見,孔子的消費觀念浸透著他的封建道德標準。

孟子認為,君主首先要節(jié)儉,“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平民百姓也要講恭儉,“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墨子提倡“節(jié)用論”,他強調:“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彼€具體提出如要使天下太平,君主需要做到以下五方面的節(jié)儉:“當為客室不可不節(jié)”,“當為衣服不可不節(jié)”,“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當為舟車不可不節(jié)”,“當為蓄私不可不節(jié)”。墨子認為節(jié)儉的美德,是關系國家貧富興亡的大事,即“節(jié)儉則昌,淫逸則亡”。

晉朝晉武帝時丞相何曾,生活奢侈豪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每天飲食要花去上萬錢,吃飯時,菜多得無以下筷。他的子孫后代在其影響下,也是奢侈豪華成性。他的兒子何勁,“驕奢簡貴,亦有父風”,“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他的另一個兒子何遵,“性亦奢汰”,奢侈過度。何遵之子何綏,“自以繼世名貴,奢侈過度”。何遵另一子何機,“性亦矜傲”。何遵之第四子何羨,“既驕且吝,陵駕人物,鄉(xiāng)閭疾之如仇”。到晉懷帝“永嘉之末,何氏滅亡無遺焉”。由于何曾的影響,致使子孫后代傾家毀業(yè),亡族滅種。

管子則說:“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認為“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

從以上諸子百家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尚儉”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儉德”可以持家、興業(yè)、治國。早在《尚書·大禹謨》中,就已有“克儉于家”的訓言。南宋葉夢得認為“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清人金纓亦稱“勤儉,治家之本”。能否做到以儉持家,關系到家庭的貧富、家業(yè)的興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