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字符】
本章經(jīng)文我們可以把它劃分為三小節(jié):(一)從開篇到"汝知之乎"??鬃?、曾子師徒登場,閑談不閑??鬃幽槌鲆粋€大哉問,什么是治國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二)自"曾子辟席"至"終于立身"。孔子給曾子講明了孝道的大綱。孝不只是贍養(yǎng)父母那么簡單,更要懂得為國盡忠,立身行道。(三)從"大雅"到"聿修其德"。孔子引用詩經(jīng)上的話,言人只有牢記祖先的德行,光大祖先的德行,這樣,才算是盡到了大孝。
這一章經(jīng)文中消逝變化的關(guān)鍵語匯主要有:一、"誼"字,今文作"義"。二、"仲尼閑居,曾子侍坐"。今文本作"仲尼居,曾子侍",無"閑"字與"坐"字。三、所有的"無"字,在古文本作"亡"。
"開宗明誼"
今文本作 "開宗明義"。一般認為在古代"誼"與"義"同,其實還是有分別的。"誼"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從言從宜,本義為合宜的德行或道理。而"義" (義)是個會意字,從我從羊,"羊"表祭牲,本義為儀制,法度。后才做"情誼"解。
清代學(xué)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古者書儀但為義。今時所謂義為誼。是謂義為古文威儀字。誼為古文仁義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文中還有一個 yì字--乂, 從丿從乀,相交之意。比如湖南省宜章縣,古叫乂章,就是取大小章水交匯之意。宋太宗是趙光乂,不是趙光義。很多人把乂寫成義,認為是一個意思,其實差一點,就不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了。
"仲尼閑居,曾子侍坐。"
今文本無"閑"字與"坐"字。兩字之缺,孔子與曾參之間和諧的師生情狀沒了。特別是沒了"坐"字,下文的"曾子辟席"就失去了鋪墊,顯得突兀。辟,通"避",離開。古人席地而坐,起身回話稱避席。
《禮記》里有一篇《仲尼燕居》。燕,通"宴",閑也。燕居即閑居,都是指在家閑暇休息,優(yōu)哉游哉的情態(tài)。這篇文字的開篇就寫得非常有意思,"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其中,女,通"汝"。這段話說的是孔子在家閑坐,子張、子貢、子游陪侍在旁,先是站著,在閑扯中說到了禮。孔子說,坐啊,你們?nèi)齻€人。我來給你們講講什么是禮……
《禮記》里還有一篇《少儀》,講的是少者事長者的禮儀。其中一段說:"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蚤莫,即"早暮"。 這段文字說的是,一個人陪侍君子坐著談話,如果君子打哈欠伸懶腰,轉(zhuǎn)動笏板,撫摩劍柄,調(diào)整鞋頭的朝向,訊問時間的早晚,這個時候就應(yīng)該主動請求告退了。這一段其實可以看做是孔門弟子的一堂肢體語言課。
"以至德要道訓(xùn)天下"
今文本改"訓(xùn)"為"順"。順是什么?《說文》曰:"理也。"從頁從巛,會意字。川流不息,順流而下。而訓(xùn)是什么?《說文解字》曰:"說教也。"從言川聲,形聲字。順其意以訓(xùn)之教之。
訓(xùn)之教之以什么?至德要道也。什么是至德要道?那就是孝。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孝經(jīng)》稱之為"至德要道之經(jīng)"。這樣一來,就比較好玩了。筆者在《破玄:老子的密碼》一書中說過,《老子》一書不是《道德經(jīng)》,而是《德道經(jīng)》?,F(xiàn)在,這本《孝經(jīng)》,難道又是一本《德道經(jīng)》?筆者認為,我們大可不必過于拘泥。我們亦可以這樣趣解《孝經(jīng)》:如果我們將孝字拆開來,就是老、子二字,這樣一來《孝經(jīng)》就變成《老子》了……呵呵。
關(guān)于這個孝字,民間有這么一個故事,說"孝"字就是兒子背上背著一個老人。但兒子要把老人背到哪里去呢?在人類還處于原始社會的時候,糧食、肉等食物極度短缺。老人老了,不能干活還要分口糧,成了家庭中的極大負擔(dān)。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就背起老人,把老人扔到深山老林,讓野獸吃掉。有一次,一個年輕人背著一個老人往山里走時,老人拿了根樹枝,一邊折一邊扔。年輕人就問老人:"你在做什么?"老人說:"我看天快黑了,怕你回去的時候找不著路,迷在山里,我就一路給你留下枝條,做好回家的標(biāo)記……"這個年輕人一聽,潸然淚下。于是,他轉(zhuǎn)過身來,把老人重新背回了家,好好侍奉。從此,孝道在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人類也從原始社會邁向了文明開端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