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節(jié):幸福讀經(jīng)從《孝》始(2)

大愛:《孝經(jīng)》的密碼 作者:王扉


事后有讀者給我抱不平說,王老師你對她太客氣了。瞧她那副"三娘教子"的樣,我們是來聽你的講座,又不是來聽她的,連"外延"、"內(nèi)涵"都能說成"內(nèi)延"和"外涵"……我說她年紀比我大,我得尊重她呀。如果我直接反擊她說,我對國學的定義其實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毛佩琦教授的講法是一樣的,毛佩琦先生認為,"國學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然后,我再用我演講中講過的一句話來反駁她所說的"和國學無關論",民國的梁漱溟先生曾說過,"吾志不在學問,只不過好用心思來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而已"。那多傷她呀。

我之所以寫一段插曲,不是想在這里自我標榜讀過多少書,修養(yǎng)有多好。我只是想說明《孝經(jīng)》告訴我們,"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夫孝,德之本也"。有孝心,行孝道,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秉持這樣的態(tài)度去做,才不至于讓自己言行有失,被人取笑。

說到"三娘教子",近年來不少電視劇都是以婆媳關系為題材,如《雙面膠》《婆婆來了》《娘家婆家》等,據(jù)說那都是相當?shù)幕稹k娨晞⊥巧鐣膽B(tài)的一面鏡子。當下中國社會婆媳之間的矛盾真的已經(jīng)到了電視劇中所描述的那種"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嗎?其實核心問題還是一個"孝"字。我曾經(jīng)讀過一篇《新三娘教女》的小品文,上個世紀90年代的《女友》雜志刊發(fā)的,全文如下:

出嫁的女兒回來對三娘說:"我對婆婆已夠好了,但她對我不好。"

三娘說:"婆婆對你不好是她的事,但是你對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要知道你的一舉一動,晚輩都在看著、學著。既然你對婆婆已經(jīng)好到九十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給她滿分吧!"

那公婆應該如何看待媳婦呢?

三娘說,"子女結婚,不是出嫁一個女兒,而是多了一個兒子;不是進來一位媳婦,而是多了一個女兒。"

老話說,孝心留根。孝心孝心,首先得有那顆心。孝敬孝敬,敬本身就是一種孝。用心來愛人,用敬來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外尊敬領導、前輩。親親而愛人,立身而行道,這就是大愛,就是孝道。

古代有首長篇的《勸孝歌》,寫得很通俗很好懂。我特別喜歡它開頭和結尾的幾句詩行。

"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為汝效忠告。……勿以不孝身,枉著人間服。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萬善孝為先,信奉添福祿。"

如果說,在這樣一個變動的年代,靜下來讀國學經(jīng)典能讓人身心安頓、精神清明,那這本國學經(jīng)典中的薄薄的《孝經(jīng)》就是中國人的家傳良方、幸福甘泉。

幸福讀經(jīng)從《孝》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