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摸魚”一詞緣何而來?據(jù)考證,起初可能是漁民們從捕魚實踐中摸索、總結(jié)出來的一句經(jīng)驗性俗語,后來逐漸被移植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lǐng)域,以至被兵家和軍事指揮員們用來作為表述軍事謀略的軍事術(shù)語。原意是,把水弄混濁了,魚兒會暈頭轉(zhuǎn)向,此時乘機捕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亂之機謀取某種意外的利益。在軍事上指有意給對方制造混亂,或乘敵方混亂之機,消滅敵人,奪取勝利。在戰(zhàn)場上,很多人用此方法打入敵軍內(nèi)部。
正所謂“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本褪钦f:乘著敵方內(nèi)部發(fā)生混亂,利用他力量虛弱且沒有主見,使他順隨于我,就像《周易》隨卦象辭說的“人到夜晚,必須入室休息”一樣。
“渾水摸魚”是有一定道理并得到過實踐印證的。在混濁的水中,魚兒辨不清方向,在復(fù)雜的戰(zhàn)爭中,弱小的一方經(jīng)常晦搖擺不定,這里就會有可乘之機。由于亂生于內(nèi)而形于外,因此,設(shè)謀亂敵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鉆進敵人營壘內(nèi)部,乘機攪渾水,以便從中摸魚。但更多的時候,這個可乘之機不能只靠等待,而應(yīng)主動去制造。一方主動其把水攪混,一旦情況開始復(fù)雜起來,就可以借機行事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渾水不摸魚,旁觀者自清的理念也越來越廣泛的被人們所接受。當別人在你面前說某個人的壞話時,最好以微笑示之,既不得罪說壞好的人,也不參與其中。特別是在職場,這種“渾水不摸魚”的態(tài)度是尤其要提倡的。
有一個關(guān)于誤解的故事??鬃拥囊晃粚W(xué)生在煮粥時,發(fā)現(xiàn)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xùn)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xué)。經(jīng)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因為人多,人事問題也多。我們不時聽到是非難辨的話,如某人攻擊另一人,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響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輕易相信謠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yè)才不會毀于一旦。因此,我們要善于思考、增長智慧。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很多的人、事、物,若發(fā)揮大腦思考的功能,能總結(jié)他們的經(jīng)驗、吸取教訓(xùn),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鋪下平坦之路,避免很多石頭絆腳。這就要在流言和誤解面前做到,渾水不摸魚而是先思考,后行動。
生活中,特別是職場中,總是有很多人愿意做流言蜚語的傳播者,那么,當人們一旦知道后,你將失掉你原有的朋友,并且永遠也不會得到其他人的信任。因此,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能輕易“下水摸魚”。
那么面對流言我們要怎樣面對呢?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經(jīng)常相互攻伐。為使大家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常將太子交于對方做人質(zhì)。有一年,魏國和趙國簽訂了和約,魏王要把兒子從京都大梁送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人質(zhì),并派大臣龐蔥陪同前去。龐蔥深知魏王的脾氣,耳根子軟,容易偏聽偏信,擔心自己一走,國內(nèi)那些反對他的人會制造流言飛語。于是他臨行前特意對魏王說:“如果現(xiàn)在有人報告大王,說大街上來了一只老虎,您相信嗎?”“我不相信。”魏王回答說。龐蔥又問:“如果第二個人也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既然兩個人都這么說,我就會半信半疑了?!饼嬍[再問:“如果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大家都這么說,我只得相信了。”接著,龐蔥感慨地說:“大王,老虎不會跑到大街上來,這誰都知道??山?jīng)過三個人一說,大街上有老虎的事就成真的了。我想邯鄲離大梁比宮里離大街要遠得多,只怕日后議論我的人還不止三個,大王要仔細考查才行?!蔽和觞c點頭說:“寡人心中有數(shù),你放心去吧?!庇谑牵嬍[辭別魏王去了趙國。果然不出龐蔥所料,他剛一走,誹謗他的話就不斷地傳到魏王耳朵里,魏王很快也相信了。到太子質(zhì)押期滿回宮后,魏王就不再見龐蔥。對此,龐蔥也心情坦然,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個故事中正反兩個人物,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第一個就是作為流言的接受者——魏王,在我們眼中是個糊涂人,他輕信流言,失去得力助手。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聽到“讒言”時,一定要認真思考,加以分辨,即使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沒有義務(wù)去傳播。第二個就是作為流言的“主角”——龐蔥,正因為在流言飛語未產(chǎn)生前,已有了心理準備,所以他雖然受到魏王不公正的待遇,卻仍能以正常的情緒生活。這說明他是一個意志堅強、頭腦清楚的人。一切受到流言飛語的人,都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提高對流言飛語的認識。有了這兩個認識,相信你就不會成為傳播流言的糊涂的“摸魚人”,也不會因為流言的中傷而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