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希特勒的崛起
慕尼黑的軍官制訂了政治訓導(dǎo)計劃(political instruction program),以保證其士兵不受破壞性宣傳活動的影響。其中的一位訓導(dǎo)員是當時軍銜為下士的希特勒,一位奧地利海關(guān)官員之子。這個郁郁寡歡的寂寞青年,在維也納度過二十幾歲時的青春歲月,雖然沒能進入藝術(shù)學院就讀,卻受到維也納人的德國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影響,自感懷才不遇。雖然日后在自傳《我的奮斗》(Mein Kanpf,1925)中,他選擇以一個被誤解的年輕藝術(shù)家掙扎于貧窮和顛覆性的反德思想的方式來描述自己在維也納的數(shù)年光陰,但是因為母親的饋贈以及最后得到的一份小遺產(chǎn),所以希特勒其實并不缺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身在慕尼黑的希特勒創(chuàng)造了機會(他曾移居到慕尼黑以躲避奧地利的征兵)。1914年,希特勒自愿加入巴伐利亞軍隊。戰(zhàn)爭讓他擁有第一次真正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機會。他服役四年,擔任在指揮部和前線陣地之間的傳令兵,并且兩度負傷。他被授予很少頒給下士的一級鐵十字勛章。1918年因為毒氣中毒導(dǎo)致暫時失明而住院的希特勒,聲稱在幻覺中聽見拯救德國的召喚,所以在德國戰(zhàn)敗后,他馬上開始行動。
1919年,慕尼黑的第二軍團政治部命令希特勒調(diào)查被視為秘密間諜的德國勞工黨。這是由一位熱心地希望讓他的工人伙伴能從社會主義轉(zhuǎn)變?yōu)槊褡逯髁x的鎖匠,于1918年3月在慕尼黑成立的政黨。以卡號555的身份加入的希特勒,逐漸控制了德國勞工黨,并于1920年4月,退出軍職,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黨務(wù)工作上。他將德國勞工黨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勞工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①希特勒流利的口才為這個政黨帶來新的活力,并且從與自由團相同的來源中吸納了很多新成員。他買下一家報紙《人民觀察報》(V?觟lkischer Beobachter)。②勞工黨的準軍事直接行動隊伍——沖鋒隊(Sturmabteilung, SA)及其隊員,在街頭與社會主義者斗毆,并且繼承了自由團選擇成員時宣誓效忠單一領(lǐng)袖的傳統(tǒng)。
納粹黨
希特勒的新政黨只是1919年以后,德國流行的眾多民族主義反猶太團體之一。但是它比其他團體成功。希特勒設(shè)法吸收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這是法西斯主義運動的標志之一。除了少數(shù)初期的主力——工人之外,還有來自于社會上層與富人的支持。希特勒得到有政治頭腦的軍官如恩斯特·羅姆(Ernst R?觟hm)上尉和曾經(jīng)于1919年5月從蘇維埃手中“解放”慕尼黑的自由團領(lǐng)袖艾普將軍的支持。他們提供了購買《人民觀察報》一半的資金,以及有效的保護和宣傳。還有兩位富裕的女性支持者——海倫娜·貝茨斯坦(Hélène Bechstein)小姐(出身于鋼琴制造商的家庭)與埃爾莎·布魯克曼(Elsa Bruckmann)小姐(出版業(yè)),希特勒是通過曾經(jīng)就讀于哈佛的藝術(shù)商后代,也是慕尼黑酒館的知識分子漢夫施坦格爾(Putzi Hanfsttaengl)與她們結(jié)識的。另外還有四處漂泊的退役軍人,如戈林(Hermann G?觟ring)上尉,一位得過很多勛章的戰(zhàn)斗機飛行員,是繼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男爵之后德國最著名的戰(zhàn)斗機中隊隊長,但現(xiàn)在不但失業(yè)而且吸毒。也有來自東方國境失土的日耳曼人,例如來自波羅的海的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
1920年2月,納粹黨開始實行“二十五點綱領(lǐng)”,當時的納粹黨還只是由工人和小手工業(yè)者組成。其黨綱糅合了狂熱的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與反資本主義,主張廢除《凡爾賽條約》并與奧地利合并,組成比1914年的德國還大的大日耳曼王國,且必須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quán)和公職。在綱領(lǐng)中,由希特勒的勞工黨前輩所提出的反資本主義,并不是如社會主義者所倡議的反對私有財產(chǎn)、號召社會主義革命。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小股人對債權(quán)人和富人的不平之氣。主張廢除非勞動所得、沒收靠戰(zhàn)爭掙得的利潤、信托國有化,以及調(diào)整大企業(yè)的利潤。為了將店鋪出租給小店主,納粹黨提議將百貨公司“公有化”。納粹黨還要求土地改革,防止投機買賣土地,并且為了“公共目的”而沒收土地。
更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五點綱領(lǐng)”表達的是下層中產(chǎn)階級的牢騷不滿,而不是日后納粹的行動指南。十年后希特勒掌權(quán)時,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社會政策。但是,即使是剛開始,比起對綱領(lǐng)的強調(diào),納粹黨其實更重視動員群眾的技巧。群眾游行和集會已經(jīng)進入歐洲左派的政治活動,但是納粹卻把這些轉(zhuǎn)變成一種民族主義、反社會主義與反猶太主義的藝術(shù)風貌。制服、旗幟與火光照耀下的晚會,撩動許多德國人的心弦。正如1922年10月,有800名沖鋒隊員違抗示威運動的禁令在科堡游行一般,納粹黨公開嘲弄魏瑪共和國控制公共秩序的努力。沖鋒隊員對社會主義者集會所采取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導(dǎo)著人們的發(fā)泄憤怨,甚至在敵對的報紙上大出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