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寧愿得罪君子,都不能得罪小人。君子心胸開闊,懂得包容,做事坦坦蕩蕩。而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內(nèi)心陰暗。就像我們身邊那些報復心強、遇到哪怕芝麻一點大的事都睚眥必報的人,都是小人,我們得罪不起,最好繞道而行。
漢宣帝時,有一個太監(jiān)叫石顯,他博通文史,熟悉法令,幾年的時間就成了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jiān)。漢元帝即位后,新皇帝不了解治國方法,而石顯精通朝務,又善于揣測、迎合元帝的心理,很快就得到新皇帝的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小人一旦得意,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報復那些曾經(jīng)得罪過他的人。石顯表面對滿朝文武都很恭敬,內(nèi)心卻非常狠毒,誰要與他意見不一致,他都記在心里,伺機報復。石顯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漢元帝當太子時的老師蕭望之。
蕭望之博學多才、忠正耿直,看不慣石顯的作法,上疏漢元帝:“管理朝廷的機要是個十分重要的職務,本該由賢明的人來擔任??扇缃窕实墼趯m廷里享樂,把這一職務交給了太監(jiān),這不符合我們漢朝的制度。況且古人講:‘受過刑的人是不易在君主身邊的。’現(xiàn)在應當改變這一情況了?!边@個奏章被石顯看到了,他先下手為強,聯(lián)合一個叫鄭朋的人,還有石顯的鐵哥們太監(jiān)弘恭,共同排擠蕭望之。
這個鄭朋,原本想依附蕭望之,蕭望之以為他是一個正直有才能的人,就讓他待詔金馬門。后來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行為不正的人,沒有舉薦他作官,鄭朋就開始仇視蕭望之。
石顯知道其中這個淵源之后很高興,拉鄭朋入伙。石顯讓鄭朋和一個與蕭望之素來不和的侍詔,寫奏章誣陷蕭望之謀害排斥史高等外戚。元帝見了奏章后,派弘恭去核實審查。這個弘恭也是石顯一伙的。蕭望之不知這是石顯一伙的計謀,當著弘恭的面說:“外戚有權位,大多奢侈不法,我要治理好國家,不敢袒護寬容?!焙牍М敿聪蛟鄯A告,說蕭望之私結朋黨,毀謗貴戚,專擅權勢,為臣不忠,應“謁者招致廷尉”。這是公文語中逮捕入獄的意思,漢元帝并不知道這個“謁者招致廷尉”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同意了弘恭的意見。弘恭立即傳旨,把蕭望之下獄了。
等過了很久,漢元帝發(fā)現(xiàn)怎么不見了蕭望之,這才知道蕭望之已入獄,元帝大驚曰:“何人敢把我?guī)煾稻胁??”弘恭、石顯跪答道:“臣等蒙陛下準奏,方辦理的?!睗h元帝這才知道“謁者招致廷尉”就是逮捕入獄,他還以為是交廷尉查辦呢。
元帝命立即把他的師傅放出來,石、弘二人匆匆跑到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府中秘密商議去了,最后定出一個計謀。史高上朝見元帝后奏曰:“陛下剛繼位,恩德尚未廣布,便將師傅下獄,如果又無罪釋放,仍讓他擔負原職,天下人自然以為陛下錯了,便會認為陛下執(zhí)政很輕率。若是陛下不懂朝堂術語的事傳出去,天下人就更笑話陛下了,我看還是將蕭望之免了吧。”漢元帝聽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呆了半天,才說:“大司馬所言有理?!苯又略t使蕭望之出獄,免為庶人。這事受牽連同貶為庶人的還有周堪、劉向等人。
這些小人們,報復心極強,別人打他一拳,他會還對方十拳。報復心是在社會交往中欲以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fā)泄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這種情緒潛藏著危險性。報復的手段具有極端性,如惡意中傷、造謠誹謗、施以暴力,甚至殘害性命。就像石顯報復蕭望之,采用卑劣的手段進行排擠。
報復心強的人,神經(jīng)經(jīng)常處于亢奮狀態(tài),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對別人懷有一種戒備和防范心理。發(fā)展下去,心胸會越來越狹窄,社交面縮小,很難與人相處,內(nèi)心非常痛苦。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防范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