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親想對自己的雙胞胎兒子進行一次“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新奇的玩具給悲觀的兒子,又把樂觀的兒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里。結果,悲觀的孩子泣不成聲,父親便問:“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玩了就會壞的?!焙⒆尤栽诳奁8赣H嘆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fā)現(xiàn)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里掏著什么?!案嬖V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里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者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前蘇聯(lián)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講述過,在某處的海島上,漁夫們在一塊巨大的圓花崗石上刻上了一行題詞--紀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將要死在海上的人們。
這題詞使巴烏斯托夫斯基感到憂傷。而另一位作家卻認為這是一行非常雄壯的題詞,他是這樣理解那句題詞的:紀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將征服海的人。
悲觀者的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他們只看到了什么是沒有可能的。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
怎樣走出喪父的陰影
◎案例山東一位20歲的女孩:我原本是個快樂開朗的女孩,一家人過著平靜而快樂的生活,可是父親在一場車禍中突然離去。這個晴天霹靂一下子擊垮了我和我的家人,不僅給全家?guī)砹司薮蟮耐纯啵沧屛覀兊纳钜幌伦酉萑肓司骄?,所有這些打擊都讓我感到無助。
從此,我更加想念父親,沒有辦法從失去父親的悲傷中解脫出來,我該如何才能走出失去父親的陰影呢?
專家在線劉杰 北京安定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這個女孩的表現(xiàn)足一種心因性反應。人在遇到比較重大的生活事件及災難性事件時,就會出現(xiàn)這種反應。對此也不用太過緊張,癥狀一般在3個月以后都會自動消失,而且她生性開朗,這種情況應該更容易擺脫。
我給這個女孩幾點建議:首先,她可以向親朋好友尋求幫助,不管是經濟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向他們傾訴有關父親的事,讓抑郁的心情得以宣泄。家人也可以收起會勾起她對父親回憶的物品,避免對她形成直接的刺激。
其次,人對一些突發(fā)性的事件,總要經歷從否認到接受的一個過程。一般自己就能調節(jié)正常,如果長期抑郁,也可以小劑量地使用一點抗焦慮的藥物,或者到心理咨詢機構去做心理治療。
她為何不敢過馬路
雅莉經歷一次過馬路險些被車撞上的危險后,心里從此就落下了陰影,過馬路只敢走人行天橋或者地下通道,否則一定要人陪同。有時候要去的地方就在馬路對面,但地下通道很遠,她都寧可走過去,從地下通道過了馬路再折回來。
家人和好友反復鼓勵她,只要小心一點,過馬路是沒事的。
可雅莉依然害怕,甚至早晨一想起今天可能要過馬路就心慌不已。
人經歷了驚險和恐懼事件后,大多要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創(chuàng)傷,恐怖情緒常常要延續(xù)一段時間。但是,如果這種恐懼隨著時問不能自然淡化,那么就成r病態(tài)的恐懼,有可能轉化為“創(chuàng)傷后心理障礙”,也將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這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
雅莉幼時喪母,父親的溺愛,導致r她的個性缺陷,自尊心脆弱,依賴性強等。由于缺乏獨立性和對自我的責任感,所以雅莉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安慰和支持。因此,過馬路的擔心實際上.是她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折射。
那么,怎樣從這種受到意外刺激的恐懼巾解脫出來呢?
當對過馬路感到恐慌時,首先靜靜地觀看別人過馬路,一次次地強化這種認識:只要遵守交規(guī),注意往來車輛,過馬路不會成為一件可怕的事。與此1司時,用深呼吸、轉移注意等方法減輕恐懼和焦慮。這樣就使恐懼成為一種可以觀察的身外之“物”,而且可J以受到控制。另外,當恐慌早期征兆出現(xiàn)時,試著想象記憶中愉快的情景,或者想象一個自己獨處的情景,越逼真越好,也可以逐漸消除內心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