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采的介入圓滿了結了此事,這讓范高頭十分感激與欽佩,也讓他欠下了對陳其采的一個大人情。后來,因為陳其采很快外調(diào),范高頭并沒有機會報恩,直到陳其美聽說此事后,這才為革命黨介入上海黑幫提供了契機。
陳其美這個人,一向膽大心黑,做事果斷,當時有“四捷”之稱(口齒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動捷),加上他本人也確實豪俠仗義,好交朋友,因而進入青幫后如魚得水,很快便結識了幫中上上下下的頭目。為了方便革命,陳本人不久后便加入了青幫,還把一些青幫頭目拉入了革命黨的陣營(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反清”嘛),由此,青幫中的大小會眾數(shù)千人也就成為了陳其美后來依靠的革命力量。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陳其美隨即在上海舉事。在大哥的召喚下,已在日本聯(lián)隊中見習的蔣介石、張群等小兄弟也紛紛拋棄學業(yè),趕回上海參加革命。而另一個兄弟黃郛,則在振武學校畢業(yè)后,因為身體不過關而未能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后改入日本陸軍測量局地形科學習,并在1910年畢業(yè)回國后被分配到軍諮府第四廳供職,與陳其采算是同事(級別當然差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武昌起義后,軍諮府因為黃郛是江浙人,竟然將他派到南方去調(diào)查革命黨的活動,結果黃郛趁機逃到了上海。
黃郛、蔣介石等人的到來,令陳其美如虎添翼,因為他們畢竟是正兒八經(jīng)學過軍事的人才,不像青幫中的那些流氓混混徒有其勇。由于清軍在江浙滬一帶的勢力薄弱,革命黨很快便取到了勝利,陳其美也在幫中弟兄的擁護下,當上了滬軍都督。
而在另一邊,陳其采因為阿兄已經(jīng)公然反叛,也深知北京不可久留,不久便潛逃南方,就此告別了他的前朝仕途。盡管后來在陳其美的作用下,陳其采先后擔任過江蘇都督府參謀廳長、臨時大總統(tǒng)府咨議等短暫性的職務,但終究不屬于革命黨與袁世凱中的任何一派,由此也就告別了他的軍政生涯。后來,陳其采投身財政,并先后擔任過中國銀行杭州分行副行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財政部江海關監(jiān)督等職。雖然混得也還算可以,但與他的二哥陳其美及其侄子陳果夫、陳立夫比,陳其采就只能算是籍籍無名了。
陳其美就不一樣了,他天生就喜歡亂世,在民國初年也算是進入了“革命偉人”的行列,并擔任了臨時政府的工商總長等職,一時風光無限。為了鞏固自己在上海及江浙的地位,陳其美不惜將革命黨內(nèi)部及幫會的競爭對手一一干掉或者趕走,其中就包括刺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由小兄弟蔣介石親自策劃組織),槍殺攻克南京有功的民軍參謀長陶駿葆,炸死同為青幫中的大佬、時任揚州都督的徐寶山,還試圖謀刺曾在攻打制造局時救過他性命的李燮和,后者在受驚之后趕緊離開上海。在“二次革命”后,陳其美又成功地將上海鎮(zhèn)守使鄭汝成刺死。
也許是報應,一向善于制造暗殺事件的陳其美最后也被人所刺殺。1916年5月18日,陳其美在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今淡水路)14號日本僑民山田純?nèi)傻脑⑺粯寶?,兇手逃逸。當時革命黨都認為這是袁世凱指使的報復行為,但多年以后才知道,主使人是當年一起參加革命且同為幫會中人的張宗昌。事實上,陳其美被暗殺后19天,袁世凱便一命嗚呼,當時恐怕還顧不及來策劃刺殺陳其美。而張宗昌之所以要對陳其美下手,據(jù)說一是受馮國璋指使(當時張宗昌在馮手下任職),二則是為同門徐寶山報仇。
袁世凱死后,孫中山等人為陳其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而蔣介石得勢之后,更是大大提升了陳其美在國民黨史中的地位,因為蔣介石之所以能夠發(fā)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陳其美早年關照提攜的緣故。事實上,蔣介石后來對陳其美的侄子(即陳果夫、陳立夫)的提拔重用,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報恩。陳果夫、陳立夫是陳家老大陳其業(yè)的兒子,陳其業(yè)不像他的兩個兄弟那樣有過輝煌的經(jīng)歷,但他的兩個兒子后來的聲名卻遠遠超過了他的兩個叔叔,這大概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機緣巧合吧!
有意思的是,陳其美三兄弟的字非常符合他們的性格及其人生經(jīng)歷:陳其業(yè),字勤士,一生勤勉;陳其美,字英士,果然英氣勃發(fā);陳其采,字藹士,其性格確實和藹,平易近人。在三兄弟中,陳其美死得早,遺有兩子(其中一子因為學習飛機駕駛而失事身亡),陳其業(yè)與陳其采后來均高壽并死于臺灣。
至于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他們在國民黨統(tǒng)治期間雖然身居高位,聲名顯赫,但并無宋、孔兩家借官僚資本以中飽私囊之劣行。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后,陳果夫在逃往臺灣后靠救濟金為生,而陳立夫靠在美國開養(yǎng)雞場聊以謀生,如果以財產(chǎn)計,把他們列入“四大家族”未免有點牽強。但不管怎么說,陳家一門“三士”、終育“兩夫”,在近代史上也算是難得一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