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節(jié):二、競爭的兩種模式:競優(yōu)和競底(10)

競底:中國企業(yè)之殤 作者:孫力


競底法則三:競底者為了追求顯性指標,傾向于犧牲隱性指標。

學生成績和升學率是顯性指標,而他們的快樂和創(chuàng)造力是隱性指標,所以學校為了追求前者,不惜放棄后者。產(chǎn)品的價格相對品質而言,更為顯性,所以企業(yè)為了控制成本,不惜使用質量湊合的器件。追求顯性指標可以快速、顯效地增加競底實力,學校的升學率高,企業(yè)的產(chǎn)品價格低,都會給相關領導帶來莫大的好處,因此競底者樂此不疲。

競底法則四:每個競底者同時也是被競底者。

競底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盤根錯節(jié)的網(wǎng)絡,每個人都是網(wǎng)絡上的一個節(jié)點,他們都會受到不同來源、不同形式的競底。如小學生受到父母的望子成龍式競底,但他們也可以用挑食、不聽話等對爺爺奶奶競底,而爺爺奶奶則用孝道對小學生的父母競底。

中國式的生意經(jīng)常常是:銷售者千方百計,找到對采購決策者"說話管用"的關系人,然后通過利益使該關系人能為己所用,最終拿到訂單。這種方式之所以能成功,就因為法則的存在:只要找對了人,用對了手段,任何采購決策者都可能被銷售者競底。

競底法則五:競底不可持續(xù),任何競底者最終將被他人競底。

中國常常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長江后浪推前浪",這就是對法則五的直觀描述。競底者"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很容易擊穿底線而導致失敗。即使小心維持在底線之內,曾經(jīng)強勢的競底者終將老去,被后來的競底者所取代,這既是逝去者的悲劇,也是未來者的福音。但正是這種頻繁的更替,使中國沒有百年的企業(yè),社會財富缺少良好的積累,中國人勤勞而不富裕。

競底法則六:九斤老太法則--競底者的接班人,一定比前輩缺乏競底精神。

競底實力=競底精神×資源,只有競底實力強大,才能對弱小者競底。由于后輩沒有機會培養(yǎng)出堅韌的競底精神,因此組織的競底實力將一代代地趨于萎縮,第二、三代競底者通常會被其他第一代競底者所競底,這就是中國普遍的"富不過三代"現(xiàn)象,這也印證了法則五:競底者終將被他人競底。

競底法則七:中國消防通道法則--平時用于防范風險的備用資源,一定會被逐漸占用,不到引發(fā)重大后果,不肯回頭。

這個逐漸占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向底線滑動的競底過程,只有擊穿底線,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或警醒,讓問題得以解決。但這種解決,又可能是另一次競底的開始。

富士康和華為,是深圳乃至世界華人圈子里最優(yōu)秀的兩家企業(yè),這兩家企業(yè)的定位有天壤之別:華為是自主研發(fā)、自主品牌的高科技新興企業(yè);富士康是不打品牌、研發(fā)不重要的加工性企業(yè)。但無獨有偶,郭臺銘的"血尿哲學"和任正非的"擰毛巾哲學",卻有著極為驚人的共同點。

我們不得不再次重申,競底的本質,就是打到底線。

在郭臺銘的理念中,有了"血尿",人的拼搏才到達底線,而沒有"血尿",就說明還有潛力可挖;

在任正非的眼里,毛巾被擰出最后一滴水,還正好沒有被擰斷,那就是他的底線:如果還剩下一滴水沒有擰出來,那就算不上好的打到底線,就不是競底高手。

中國的企業(yè)界曾一度熱衷于向狼學習,海爾的張瑞敏推崇狼,聯(lián)想的楊元慶強調如狼似虎,這股熾熱的"向狼學習"的風氣,據(jù)說也源于華為的任正非,他認為做企業(yè)就需要狼的精神,因為狼有讓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