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被難記》流傳世界。同南方交朋友?!霸僭熘腥A,立三代之規(guī),步泰西之法”
孫逸仙遭囚而脫險后,在倫敦成了有名的新聞人物。英國著名的大報《泰晤士報》不僅著重報道,更譴責(zé)中國使館任意捕人、侵犯駐在國權(quán)利和法律。孫逸仙亦投書各報館,對英國政府和報界表示感謝。布里斯特爾出版公司的出版商見人們對孫逸仙被囚事有廣泛興趣,孫逸仙又善文,便向他約稿出書。孫逸仙受約后,為了讓更多的人明了事情真相,即在康德黎家用二十余日的時間,用英文寫成《倫敦被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初稿成后,他又回葛蘭法學(xué)協(xié)會八號自己的寓所加以修改定稿。
《倫敦被難記》總共有八編,包括被難原因、被誘狀況、被禁詳情、幽居求援、良朋營救、夜訪偵探、英廷干涉、省釋出險。由于文筆流暢,情節(jié)新奇,引人入勝,故由布里斯特爾出版公司出版后,迅即被購一空,不久又被譯成日文、俄文和漢文在世界廣為流傳。
劍橋大學(xué)漢學(xué)家翟理斯教授讀到《倫敦被難記》后,對該書甚感興趣。翟理斯此時正好在編寫《中國人傳典》,他即致函孫逸仙,刻意要孫逸仙提供一份自傳,以備將其列入傳中。
孫逸仙收到書函,即把事情應(yīng)承下來,于是在寓所伏案疾書,撰寫自己的傳記。自傳的寫作勾起了孫逸仙對往事的回憶。他的思緒飛回了故鄉(xiāng)翠亨村,飛回了檀香山,飛回了香港……不幾天,自傳寫成。他將自傳寄給翟理斯時,特地回函一封,與翟理斯討論中國政治,希望他能對中國革命有所指教。為了喚起英國政界和學(xué)界對中國政治的關(guān)心,孫逸仙又不斷為報紙寫文,他那對清廷的憤恨化作筆下的一行行文字,躍然于紙上:“清廷治下的中國,無論為朝廷之事,為國民之事,甚至為地方之事,百姓均無發(fā)言權(quán)或與聞權(quán)。人民身受冤枉,無所吁訴。官場一語,等于法律。官吏上下相蒙結(jié),有利則各飽其私囊,有害則各諉其責(zé)任;貪婪勒索,已成習(xí)慣;賣官鬻爵,賄賂公行……”
在對往事的回憶和對中國政治的審視中,孫逸仙深覺西方政治文明的進步。他感受甚切的是,英國政府竟能如此重視人權(quán)和國法,極盡職責(zé)恢復(fù)自己的自由。感慨萬千之中,孫逸仙矢志要把反清的革命堅持下去。他深信欲除虜興治,罰罪救民,只有步法泰西。于是他決計暫居倫敦,廣讀西書,廣泛結(jié)交朝野人士,考察西方政治風(fēng)俗,以資改造中國之用。寫完自傳后,他就開始到大英博物館研讀西書。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他都一一精心研讀。亞當(dāng)·斯密的書,馬克思的書,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其他書籍,他無不瀏覽。每天上午十時,博物館圖書室一開門,他即入內(nèi)讀書。中午,他就在附近一家面包公司午餐。晚七時閉館后,他最后一個離館。
讀書之余,孫逸仙還廣泛游歷,參觀博物院、農(nóng)業(yè)館、工藝展覽會、醫(yī)院,以博見識。有時他也去英王云塞行宮游覽,去動物園、馬戲場觀賞。
轉(zhuǎn)眼間冬去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