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篇(2)

勸學書 作者:(日)福澤諭吉


 

開天辟地后人類的智慧尚未啟蒙,就好比初生的嬰兒還沒有見過知識的產生。譬如種出的麥子要磨成粉,最初是用天然的石棒來搗碎,在這之后人們將兩塊石頭制成扁圓形,中間挖出小孔,在其中一塊石頭的孔里插上金屬的棒子,這塊石頭放在下面,然后將另一塊石頭疊在上面,底下石頭的棒子穿過上面的孔,在石頭與石頭之間放入麥子,然后轉動上面的石頭,石頭的重量就把麥子磨成粉了,這就是石磨的原理。古代的石磨要靠人力來轉動,但經過后世改良,有的用水車風車來帶動,有的用蒸汽來推動,顯然便利了許多。

世界上任何進步其實都是這樣的過程。昨天還很便利的東西到了今天也許就很不方便了,去年的新東西到了今年就覺得陳舊。看著西方諸國飛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電報、蒸汽機等各種機械不斷發(fā)展、不斷更新,推動了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革。

西方諸國不僅是有形的機械在不斷發(fā)展,人的智慧也越來越開闊,交際圈也越來越廣闊,交際圈廣了,人情就會越來越和睦。接著就利用萬國公約的權利來制約戰(zhàn)爭,發(fā)展經濟,改變政治、商業(yè)的風氣。還有學校的制度、著書的體裁、政府的商議、議院的政談等,都隨著政治的變革而得到提高。這種進步可以說是沒有極限的。

讀一下西方文明史,從公元1600年到1800年的兩百年間,誰都會為其長足的發(fā)展感到驚奇。究其進步的根本,完全是得益于古人留下的文明遺產。此乃前輩的恩賜。

我們日本的文明最早是從朝鮮、中國傳過來的。此后經過國人鉆研、琢磨,才達到近代的狀況。而西方學術則是從寶歷年間開始進入日本的(參考《蘭學事始》一書)。近年來日本開始與外國相交,西洋學說終于開始在社會上流傳,有人教洋學,有人翻譯洋學著作,國人心態(tài)開始漸漸改觀。因此改政廢藩,終于形成今日的大趨勢,文明之端亦重新打開。這同樣也是古人的遺產,前人的恩賜。

綜上所述,為了社會而付出勞心或勞力的人自古以來就不少,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看他們,真沒法說他們都只是滿足于吃飽穿暖的人。我認為這些人都把人世間交際的義務當成很重要的事情看待,并且有著高遠的志向,現(xiàn)在的學者們若是能從他們那里繼承文明的遺產,成為了進步的先鋒的話,其發(fā)展也是無可限量的。等到了經過數(shù)十年發(fā)展的后世文明,后人也一定會敬仰我們現(xiàn)在這些人的恩澤吧。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學者的責任,就是盡可能地留下我們精彩的痕跡,好讓后代發(fā)揚光大。這個責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豈能因為讀了幾本書,做過幾筆買賣,當過官發(fā)過財,娶了妻生完子就感到滿足呢?這只是沒有妨礙他人,但也對他人沒有益處。

當然,要成大事,也要有機遇,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時機,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會懷才不遇,有才卻無法施展,這種現(xiàn)象從古至今都普遍存在。比如我們明明知道鄰里之中也有俊杰才子,我們卻以文明為借口,違心地批評他,這就很容易給別人造成誤導,但這完全是時代的輿論潮流,那個人并沒有罪過,也不是缺乏成大事的能力,只是因為生不逢時,縱然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卻只能潦倒一生,無法對世人有所貢獻,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現(xiàn)在的形勢有所不同了,就像前面說過,西方學術流行起來了,而且成功地完成了改政廢藩。我們不能把這種結果歸結于戰(zhàn)爭,文明的弘揚決不是一場戰(zhàn)爭就能有結果的。所以這變動不是戰(zhàn)爭的變動,而是文明促進了人心的變動。況且這場戰(zhàn)爭已經于七年前結束,已經看不到硝煙戰(zhàn)火的痕跡了,但人心卻依然在蕩漾。

任何事物沒有動力引導就無法向前。倡導學問,引導天下人邁向高尚的領域,如今正是好時機,尤其是學者就更是千載難逢。所以學者必須站出來,引導國人一道造福社會而不斷精進。

下一篇將繼續(xù)討論本篇的話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