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金屬制品和玉器
漢代都城中的貴胄和居于鄉(xiāng)間莊園的地主過著奢華的生活,足以比肩戰(zhàn)國時期的貴族。禁奢令限制了皇室成員和高官的宮室、車馬、旌幡和服飾。正如東周,在精英和大眾之間存在鮮明的界限,體現(xiàn)于每一細節(jié),官吏的錦袍與服徭役的勞工或在田間耕作的農(nóng)民所穿的家紡粗服截然不同。擁有財富便可獲得各種奢侈品,其生產(chǎn)和消費在漢代經(jīng)濟中舉足輕重。保存完好的墓葬,如馬王堆的兩座,非常翔實地反映了精英階層的物質(zhì)文化和他們生前享用的各種物品。馬王堆1號墓埋葬著轪侯夫人,盡管轪侯任職于長沙國(今湖南),但其食邑和經(jīng)濟基礎在北方,今河南南部。墓葬中的物品,尤其大量漆器,顯示出當?shù)仫@赫人物入葬的財富。
常見于漢代精英階層墓葬中的漆器體現(xiàn)了興盛于齊(山東)、楚(湖北、湖南、安徽)和蜀(四川)的地區(qū)生產(chǎn)的延續(xù)(見專題3-1“漆器制造”)。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許多漆器標注產(chǎn)自四川的官辦作坊。當?shù)仄崞魃a(chǎn)一定也是持續(xù)發(fā)展的,馬王堆墓葬中的厚重漆棺很可能出自本地(詳見圖4-16)。漆器很貴重且耗費勞力,公元前81年關于“鹽鐵”的宮廷論辨中,有人稱一只彩繪漆杯可抵十只銅杯(“一文杯得銅杯十”),而且一只漆杯要經(jīng)百人之手,一張漆屏則費萬人之功(“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考慮到馬王堆1號墓出土了184件漆器,此說法無疑為達到修辭效果而有些夸張。轪侯夫人的禮器組合有7件漆鼎、4件漆鈁、2件漆鐘和4件有蓋漆盒。此外,她還有大量飲食器具,包括2件大型漆案、2件大漆盤、2件漆壺、40件耳杯、數(shù)十件碗、盤等,以及3件食奩(lián)和妝奩、2件漆木家具(憑幾、屏風),很多刻有轪侯夫人的名姓。
1號墓中的多數(shù)漆器為黑色背景、紅色圖案。圓形酒器鐘(圖4-13)是其中的典型,出土了一對,各高約60厘米,木胎以輪旋制出,內(nèi)部為朱紅色,器表底色為黑,紅色條帶標出圈足、器身和頸部,各段依次飾以卷云紋。圓頂蓋也是實木為胎,彩繪相似,有3個黃色把手,模仿銅器上的附件。此鐘沒有長篇銘文,或許因為并非為皇室制造,這對鐘的材質(zhì)和風格與禮器組合中的7件鼎、4件鈁一致,應該出自同一作坊。
類似漆器和絲綢,秦漢時期也盛行銅器,但逐漸用于世俗生活,與此相對,早期占主導地位的大型禮器組合開始衰落。富有的漢代貴族,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或廣州南越王墓中有銅鐘、兵器、銅制飪食器,但僅南越王墓中出土了與晚周諸侯相似的銅鼎和酒器組合。西漢時期,墓葬中的禮器組合以鼎、盒、鈁或鐘為典型,但通常為陶制,因而屬于明器(馬王堆漢墓發(fā)現(xiàn)的漆器不能承擔原來的功能,漆鼎不可置于火上煮肉)。另一方面,炊煮和盛放食物的銅器以及宮廟禮器常見于漢代墓葬,延承了第三章談到的許多裝飾技術,金屬鑲嵌、嵌石、浮雕和未經(jīng)裝飾的類型都有出土。一項重要的新技術是鎏金,在這一過程中,把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層,加熱水銀蒸發(fā),金則附于銅器表面。水銀的使用令此過程非常危險,甚至致命(實際上僅少數(shù)漢代銅器采用鑄金或貼金)。
服務于皇室的官署和地區(qū)作坊都生產(chǎn)銅器,此外,銅器銘文和歷史文獻對商賈的記載反映出私人作坊在市場上銷售產(chǎn)品。滿城漢墓的大量飪食器實際上購于洛陽的商販,甚至一些為宮廷制造的產(chǎn)品(前面漆杯銘文中的“乘輿”表明為皇室而制)也流入市場,樂浪、甘肅等邊地的官吏墓葬中出土的漆杯也帶有此銘文,除了設想這些漆杯為皇帝賞賜,更有可能是官辦作坊時而銷售一些多余的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