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關于“文理會通”的幾點思考

清華學術精神 作者:徐葆耕


第一,我們已進入信息時代,高新科技無孔不入地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最重要動力。馬克思主義一向重視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力量”,“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的革命力量?!北M管歷史上,科技發(fā)展曾多次顯示出自己的革命作用,但在人們的觀念上,依然認為人文學科的價值高于自然科學的價值。人文學科應該統(tǒng)領自然科學,“大師”應該領導“工匠”。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信息革命開始以后,科學技術以它無所不在的強大威力改變著世界的面貌,令人不得不重新估價科學技術的作用。過去,我們黨一向反對以某種新技術為時代命名,如“原子時代”之類。認為這是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重大罪過之一。但近年來,我們黨的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多次采用“信息時代”的提法。鄧小平同志極其英明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并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綱領。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過去,大學校長多由人文社會科學家擔任,而近一、二十年,許多自然科學家掌起了校印,不僅內地如此,香港、臺灣乃至美國莫不如是。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學技術在我們的社會(包括教育)中的主流地位。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如果不懂得宇宙發(fā)展規(guī)律,不了解信息、生物工程、能源工程、材料科學等前沿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他(她)就無法對五光十色的社會現(xiàn)象做出鑒別和判斷,也沒有堅定的理性承受周圍所加給他的壓力。既不能“指點江山”,也無法“激揚文字”,只能做一個“邊緣人”。在西方人文學界和藝術界流行一種“科技恐懼癥”。他們一方面享受著科技新發(fā)明帶來的美好的物質享受,另一方面渲染科技正在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他們對科技的批判雖也有擊中弊端之處。但認為就是這些弊端,也還要靠發(fā)展科學技術來解決。學人文學科的青年人,同時學一點科學技術課程,從根本上說,是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了解科學的原理與方法,而這正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所必需的。

第二,人文學科的發(fā)展有賴于科技思想來激活。博蘭霓說,人文學科的發(fā)展不僅有賴于自身的“直接知識”,而且有賴于不屬于本學科的“支援知識”。就研究工作講,支援知識顯得比直接知識更重要。許多研究工作的突出均來源于同學科無直接關系的“支援知識”就人文學科而言,支援知識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社會科學,一是自然科學。對人文學科發(fā)展影響至深的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理論、新歷史主義批評,都是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援引、借鑒而來的。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對人文學科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方法論上的話,60年代以來,這種影響的廣度與深度都是過去年代不可同日而語的。人文科學研究離不開文化的積累與傳播,從文四的畢業(yè)論文中我們看到,新的科學技術不只給了人們新的研究手段,更重要的是豐富了研究對象:一般大學的中文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文字寫的報刊書籍,而文四班多數(shù)同學的研究對象是電子文本,這種電子文本同傳統(tǒng)的書寫文本之間的差異不僅在文本上(如視覺形象同第二信號系統(tǒng)之間的復雜關系),而且改變著作者、讀者以及作、讀者之間的關系;傳播渠道上的革命性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文學科的內容本身。高新科技不僅通過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倫理、道德、心理、習慣施加的影響改變人文學科本身,而且它本身就構成了人文學科研究的新主題和靈感的源泉。目前在人文學科中由于非理性主義的沖擊而廣泛流行的迷惘、頹唐和混亂也只有靠對非理性主義的理性分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而這種理性分析靠傳統(tǒng)的理性武器是不夠的,它需要源于新科學宇宙觀對非理性主義的科學闡釋。種種科學園地的新發(fā)現(xiàn)表明,科學有能力在這方面給人文學科以支持,并同人文社會科學聯(lián)合拯救正在沉落的精神世界。

第三,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的經(jīng)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文科大學生選修一些理工科課程,在美國早已有之。老清華時代,參照美國體系,每個文科學生必須修一門理工課,曾令許多學生感到頭疼。當時這種規(guī)定,主要是出于培養(yǎng)“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要求,而不是社會本身的職業(yè)性要求,學生很不重視,因而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并沒有顯示出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文理結合成了社會的急迫需要,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羅索夫斯基力倡以文理兼修為特征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并很快在全美蔚然成風。哈佛學生本科階段共要求學生修滿32門課,其中不分專業(yè)、共同必修的課程12門,占38%。譬如一個文科生,他(她)所要學的科技課程是3門:“數(shù)理統(tǒng)計”(含計算機應用)和在“科學”核心課程組中選修2門。這3門課在他(她)的總學分中約占10%。談到為什么所有大學生都要接受科技教育時,羅索夫斯基寫道:“如果一個人對科學的方法和原理缺乏某種了解,在今天的世界上就不可能被承認是受過廣博教育的人,這似乎已是十分明顯而無須加以解釋的了。這是獲得知識的一條‘主要途徑’,亦為不言而喻的了?!粋€有教養(yǎng)的人肯定希望至少能對我們的未來起這類關鍵作用的力量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我認為這是一個民主國度內有教養(yǎng)的公民必不可少的標志?!保ā睹绹@文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100頁)

《清華大師文選》序《清華大師文選》,張月緩編,新世界出版社,2002。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