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孫丑 上(1)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張加才


卷三

公孫丑

本卷共9章。第1、2章為孟子與弟子公孫丑的對話,其余各章為孟子語錄。從主體內(nèi)容來看,第1、3、4、5章討論『王道』與『仁政』問題,其余各章主要討論人性與修養(yǎng)問題。具體來說:第1章講以齊國現(xiàn)有條件行仁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第2章講『不動(dòng)心』與好勇的三種境界;『知言』與養(yǎng)『浩然之氣』;對孔子的評價(jià)。第3章講王道與霸道的根本區(qū)別:『以德行仁』還是『以力服人』?第4章講禍福自求,行仁則榮、不行仁則辱。第5章講行仁政,使『士』、『商』、『旅』、『農(nóng)』和『民』都滿意的五項(xiàng)基本措施。第6章闡述性善論的主要觀點(diǎn):每個(gè)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但須后天進(jìn)一步擴(kuò)充。第7章講仁是人最安定的住所,『反求諸己』是為仁的基本方法。第8章講為善的主要形式和『與人為善』的基本方法。第9章講君子出仕與自處的適度原則。

【原文】

[3.1]公孫丑①問曰:“夫子當(dāng)路②于齊,管仲、晏子③之功,可復(fù)許④乎?”

孟子曰:“子誠⑤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髟唬骸嶙优c子路⑥孰賢?’曾西⑦蹴然⑧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⑨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⑩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p>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yùn)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shí)?!駮r(shí)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shí)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shí)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轮餍校儆谥绵]而傳命。’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shí)為然?!?/p>

【注釋】

① 公孫丑:孟子的學(xué)生。

② 當(dāng)路:當(dāng)仕路,掌握政權(quán)。

③ 管仲、晏子:春秋齊相。管仲:名夷吾,齊桓公之相;晏子:指晏嬰,齊景公之相。

④ 許:期望。

⑤ 誠:確實(shí),的確。

⑥ 子路:即仲由,孔子的學(xué)生。

⑦ 曾西:曾申,字子西,魯人,曾參之子。

⑧ 蹴(cù)然:不安的樣子。

⑨ 艴(bó):生氣、發(fā)怒的樣子。艴然:因生氣而變臉色的樣子。

⑩ 得:投合,投契。

  專:誠篤。

  功烈:功勞,業(yè)績。

  為:學(xué)習(xí);謀求。

  為(wèi):認(rèn)為。

  由:通“猶”。

  百年而后崩:傳說文王享壽九十七歲。

  洽:合,合會(huì)。

  周公:文王之子,名旦。

  作:量詞,相當(dāng)于“次”。

  微子:名啟,商紂王的庶兄;微仲:微子之弟;名衍;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多次進(jìn)諫,被紂挖心;箕子:商紂王的叔父,比干死后,佯狂為奴,被紂囚禁;膠鬲(gé):紂王之臣。

  镃(zī)基:鋤頭。

  改:變更,這里作副詞“更加”。

  作:產(chǎn)生,興起。

  疏:稀。

  憔悴:困苦,困頓。

  置、郵:相當(dāng)于后世的驛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