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回憶說,“文革”期間,父親受沖擊,一度被迫離開北京到江西“蹲點”,但這反而給他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父親15歲就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工,養(yǎng)成了一輩子愛讀書的習慣,無論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文革”動蕩中。
“翻開父親讀過的這些書,能清楚地看到他用不同顏色的筆留下的道道、杠杠、圈圈及批注。當時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又身處逆境,但看著這些字跡,可以想見他老人家是怎樣全神貫注地在讀書,又是怎樣專心致志地在思考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p>
1970年12月,在懷柔農(nóng)村任教的陳偉華給遠在南昌的父親寫了封信,述說了自己的學習愿望。陳云接到信后,當天就懷著“萬分歡喜”的心情給二女兒回信。他在信中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很多,但我看來,只要10本到15本就可以了?!彼纸探o女兒,怎樣從《馬恩全集》中找到必須看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封普通家信,卻成了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
1971年4月,陳偉華才有機會到南昌去看望父親。一天吃過晚飯,陳云把陳偉華叫到身邊,“你還要多了解世界的大事,爸爸送你一本《世界知識年鑒》,這幾天你把它通讀下來,我要提出問題你來回答?!痹谀喜接H的20多天里,陳偉華和父親在一起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在讀書中度過的。
“南昌的生活條件比北京差很遠,春天刮起大風,溫度很低。父親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每天都要讀書到深夜11點以后。他在南昌一共住了兩年零七個月,除了每天去工廠參加班組會外,其余的時間幾乎都用來讀書。”
肩上挑著6億人的生活
陳偉華認為,正是父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孜孜不倦地學習,才總結(jié)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和“交換、比較、反復”這15個字,“可以說,父親的3卷文選,從頭至尾貫穿的正是這種精神?!?/p>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shè)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之一,陳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直接領(lǐng)導了統(tǒng)一全國財政經(jīng)濟、穩(wěn)定金融物價、恢復國民經(jīng)濟的工作,為鞏固新生政權(quán)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chǔ),而且他對經(jīng)濟建設(shè)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1956年父親在八大就提出國家市場跟自由市場、國家計劃跟自由市場的關(guān)系,認為需要有市場做補充,”兒子陳元曾回憶說,“我父親看問題有一種歷史觀,他往往從各個國家和不同階段對比當中去看問題,他并不是很相信一種特別的模式,比如說蘇聯(lián)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