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節(jié):聞道在蜀郡(8)

南渡北歸:北歸 作者:岳南


李約瑟沒有料到,此次訪問,竟在中國西南部這個偏僻山坳里遇到了一個堅忍不拔又滿懷熱情的科研群體,特別是一位青年學人的出現(xiàn),令他眼睛為之一亮,冥冥中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近感。這個青年將成為李約瑟學術研究生涯中,繼1937年與南京藥商的女兒魯桂珍不期而遇之后又一人生知己。也正是得益于這位年輕人的鼎力相助,才使已不再年輕的李約瑟最終登上了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的奇峰——這位年輕的青年才俊,就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王鈴。

王鈴(字靜寧),原籍南京,早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在校期間,其出眾的才華深受中大文學院著名教授沈剛伯器重。為了謀求繼續(xù)在學業(yè)上長進,王鈴投考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由于當時的主考人與中大文學院的沈剛伯等幾位導師關系不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王鈴雖以總成績第一名的壓倒性優(yōu)勢贏得了大考頭彩,結果張榜時卻名落孫山,被無情地踢出圈外。當王鈴帶著滿頭霧水質問主考官為何把自己強行從金榜上扯下且掃地出門時,對方竟以“中大的學生不配到北大讀書”等理由作了虛妄的回答。王鈴聽罷悲憤交集,學界同仁議論紛紛,皆對北大那位主考官如此無理和狂妄表示憤慨。

在中央大學讀書期間,受講授法國革命史的沈剛伯教授的影響,王鈴蒙生了研究17—18世紀中國思想對西方影響這個課題的念頭,并陸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這些頗有創(chuàng)見和新意的論文,不僅令沈剛伯大為賞識,同時幸運地落入了傅斯年的法眼。素有“拔尖主義”之稱的傅斯年獲知王鈴的遭遇后 ,想起自己當年在山東考取官費留學生時的經歷和世間作孽者制造的種種不平與罪惡,對王氏深表同情。在不便與北大研究所那位做主考官的朋友交涉的情況下,聘請王鈴到史語所做了一名助理研究員。據(jù)史語所同仁回憶,王鈴性格和善,待人謙恭有禮,是個才氣洋溢、博聞強識的學者,深受傅斯年喜愛。通過這一事件,沈剛伯對傅的為人處世和道德風范深為佩服,并說道:“沒有如炬的目光與先知的灼見,自然只能與世浮沉。縱能明是非、別善惡,而沒有愛真理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膽量,遇著左右為難的事,也只好依違兩可。前者是盲從,后者是鄉(xiāng)愿,與那所謂‘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是大不相同的。這樣‘強哉矯’的人實不多見,而孟真先生卻頗有此風?!盵34]正是傅斯年的“愛真理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膽量”,才成就了王鈴的學業(yè),并進一步成就了一位世界級科技史家李約瑟。按王鈴后來的說法:當李約瑟到板栗坳史語所訪問時,在“一所樸素農舍里,由于當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傅斯年的介紹,我認識了這位卓越的科學家——李約瑟。這次會面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因為我注定要在他的指導下,客寄劍橋工作十年”。[35]

當時的情況是,王鈴和李約瑟交談后,受對方思想精神感染,王開始對中國古代科技史發(fā)生了興趣,接著又聽了李約瑟在李莊的幾次演講,久蘊在內心的爆發(fā)力突然找到了一個恰當?shù)耐黄瓶?,決心要在這一領域做出一番事業(yè)。李約瑟離開李莊后,王鈴憑借史語所圖書館大量典藏,悉心收集火炮資料,并以英文寫成論文寄送重慶,請李約瑟介紹到西方科學雜志發(fā)表。李約瑟讀罷文章,對這位年輕助理研究員的才華、學識以及刻苦鉆研精神深表敬佩,“這樣就決定了他們以后的長期合作”。[36]1946年,王鈴得到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赴英國留學,與已回到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開始了長達9年的合作,共同開創(chuàng)了聞名于世的皇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又譯《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研究的先河。王鈴作為李約瑟第一位合作者,參加了這部多卷冊大作前 5 卷的研究、撰寫工作,直到1957年因生計等問題離開英國赴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研究所任研究教授,方才停止這一工作。王鈴留下的空白,將由李約瑟的中國學生、朋友與未來的妻子魯桂珍為代表的幾位科學家共同填補完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