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城遵命而行??墒菦]想到,曾子城半夜讀書,同學又怒道:“白天不讀書,休息時打攪別人!”
曾子城只好低聲默念。他安慰自己:有室友如此,正好磨煉耐性。
曾氏家族的日子過得平穩(wěn)安寧。曾子城二十歲成家立業(yè),娶回了歐陽夫人。三年后,他考中了舉人,功名超過了前輩。這是曾家的一件大喜事,這家人世代耕讀,總盼著出人頭地,三代人的努力,終于熬出了一個大學生。
為了早日踏上仕途,中舉之后,曾子城立刻進京趕考。那是道光十五年的會試,曾子城名落孫山。但他仍是曾家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為了第二年參考,也不回家,留在京師研讀經(jīng)史。他酷愛韓愈的文風,立志仿學,從此鉆研古文詞。但他第二年會試再次落第,只得離京回家。為了增長閱歷,決意游歷江南,于是繞道向東。睢寧知縣易作梅是湘鄉(xiāng)人,途經(jīng)睢寧時,曾子城拜訪了這位同鄉(xiāng)。他因久寓京師,手頭拮據(jù),向易知縣借了一百兩銀子。
從雎寧南下,經(jīng)過清江和揚州,抵達金陵。他對六朝故都仰慕已久,游興頗濃,卻沒想到這座秦淮河畔的城市,將跟他結下不解之緣。剛借來的百兩銀子,他在金陵城內(nèi)揮霍一空。曾子城大把花錢,非為買醉,也非押賭,而是全部用于購書。錢花完了,書還沒買夠,于是典押衣裘,補充不足。提著大包小包的書籍,溯江而上,返回湘鄉(xiāng)。
此行借錢不少,回家已囊空如洗。曾子城頗為不安。到家后,告訴父親,他買回了廿三史。曾麟書詢問哪來這許多錢,聽他說了原委,為兒子愛書而高興,嘴里卻訓誡道:“你借錢買書,為父不惜為你還債,只要你能用心研讀,就對得起為父了?!?
曾子城聽了此話,如同頭上套了緊箍咒。從此清晨起讀,半夜方休,縱覽百家,幾乎一年足不出戶。
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曾子城再次進京趕考。沒有盤纏,向親戚家借貸,攜帶三十二緡錢上路。抵達北京后,還剩下三緡。公車寒苦,他恐怕算得上當時最寒酸的一個了。
本科會試,大學士穆彰阿是欽派大總裁,考官還有朱士彥、吳文镕和廖鴻荃。曾子城考取了第三十八名進士。房考官為季芝昌。四月份,正大光明殿復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進呈道光皇帝,拔置第二名。五月二日引見,改翰林院庶吉士,進入了國家最高學術機構。
考取進士以后,曾子城改了名字,我們以后就得叫他曾國藩了。
功名終于到手,曾國藩狂喜無比。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家,和家人分享喜悅和光榮。
八月份請假離京,與凌玉垣和郭嵩燾同行。從陸路走到襄樊,登船抵達安陸,遇到大風,前后左右的幾十艘船全部傾覆,唯獨曾國藩的船安然無恙,似乎上天刻意保佑這位新科進士。
曾國藩年底衣錦還鄉(xiāng),在荷葉塘是一件莫大的盛事。曾氏一族自從移民到湖南的衡陽以來,沒有一個人在科舉仕途上成功。祖父曾玉屏有心扭轉這個局面,要求子孫讀書應考,在家中接待文士,給予禮遇。現(xiàn)在,這位老人如愿以償了。
曾氏家族幾代人終于盼來了這個令人激動的時刻,曙光已經(jīng)升起,而曾玉屏依然健在,親眼看到孫子點了翰林,六十歲老人心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其實這還只是好事的開頭。這個孫兒真是爭氣,后來官至學士,祖父神志仍然清朗,又平添一份喜悅。孫兒官至侍郎時,祖父活著看到了他成為高干。京城的官員,據(jù)說都沒有曾國藩這樣的福氣。
曾翰林回家,親友來賀者絡繹不絕,曾麟書大擺酒宴,款待客人。既是升學宴,又是升官宴。曾家上下,人生中也許沒有比現(xiàn)在更為愜意的時刻。酒宴散后,祖父特意對兒子交代一番,叫他格外照顧這個長孫:“咱家以農(nóng)為業(yè),雖然富貴,也不能忘本。他當了翰林,事業(yè)方長,家中衣食不要他管,以免分心?!?
從此以后,曾國藩安心做了十多年京官,未曾受到家庭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