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歸骨于田橫之島(2)

南渡北歸:離別 作者:岳南


鄧氏所說,是1949年初期事,直到1950年年初,傅斯年一直未放松努力,像北京方面的鄭天挺、羅常培、向達、湯用彤、馮友蘭、饒毓泰、葉企孫、曾昭掄、錢三強、周一良、沈從文,特別是在南京停留了一宿就由上海轉(zhuǎn)往嶺南大學的陳寅恪,多次受到傅的邀請,只是受邀者出于多方面考慮未作響應,仍留在大陸“靜觀待變”,或躺在床上打著自己的算盤,做著“走進新生活”的美夢。據(jù)當年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后來成為哲學家的任繼愈在談到鄭天挺去留問題的一個片斷中說:“鄭先生接受我們黨的指示精神,堅守崗位,安心迎接解放,北大的絕大多數(shù)教授在黨的影響下沒有南逃。當時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雖說不上對共產(chǎn)黨有多少了解,但對國民黨幾十年來的日暮途窮,倒行逆施,毫無希望,是十分清楚的。有一次有事到辦公室,正遇上有位清華大學教授和他通電話,問他走不走。鄭先生用安詳穩(wěn)定的口氣,慢條斯理地說:‘不——走?!m在南京天天盼北平來的飛機,離開北平最后一架飛機,胡親自去飛機場迎接。只接到北大一位歷史系的教授毛子水。這個人與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是好朋友,他心虛,倉皇逃走了。鄭先生把北京大學的物資、檔案,完整地移交到人民手中。舊北大從此結(jié)束,新北大從此開始?!盵3]

任氏所言鄭天挺答復清華教授“不走”二字應是事實,就鄭當時的地位和條件,假若要走,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機”,但他還是留下了,其中的原因固然復雜,但最后留下來當是鄭天挺的本意。至于說到胡適接機與毛子水出逃外加一個特務頭子戴笠等人事糾葛,似是一部反諜電影故事,可惜與事實相去甚遠。當時欲南飛的人員多多,只要回顧一下“中鼎”號軍艦向臺灣運送故宮與史語所等機構(gòu)的國寶時,各色人等爭相登船并令百感交集的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淚水漣漣一幕即可推知,更從梅貽琦出走以及與學院派教授有明顯區(qū)別的戲劇理論家、梅蘭芳好友齊如山的出走亦可見出當時的緊迫慌亂情形。

就在海峽兩岸紛亂動蕩的特定歷史階段,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明爭暗斗和黑幕,據(jù)說當時傅斯年很想邀請哲學名家朱光潛到臺大任教,但他手下的文學院長沈剛伯生怕朱到臺后,對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脅,暗中作梗,把邀請信息暗中壓下,秘而不宣,直到大陸完全解放,朱才得到消息。按朱后來的說法他沒有去臺之意,但就當時的情形,縱然想抽身起程已無能為力矣。

當時拒絕傅氏敦請赴臺而堅持留在大陸的知識分子,除大部分堅守北平、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外,尚有一少部分轉(zhuǎn)赴偏遠的嶺南、廣西和長白山等一帶大學任教。逯欽立算是這類學人的一個代表。

1946年晚秋,李莊姑娘羅筱蕖隨夫君逯欽立攜懷中的幼子,在親友的淚光里作別故鄉(xiāng),輾轉(zhuǎn)來到了南京,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仁一道在廢墟上再造家園,構(gòu)筑未來的輝煌夢想。1948年年底,當國民黨軍潰敗,江山撼搖,傅斯年來回奔波,竭力動員史語所同仁遷臺之時,作為新生代學者隊伍精銳的逯欽立自是在被動員之列。只是,出乎傅斯年意料,逯、羅夫婦卻猶豫不決,個中原因除了對國民黨沒有好感,更多的是不忍遠離故土,再加上當時夫婦二人已有3個孩子,且與逯的母親在一起生活,怕到臺灣這座孤島之后生活無以為計,當時盛傳到臺灣的人只靠吃香蕉皮度日,故拖延下來。正在這時,羅筱蕖收到了她的五哥、中共地下黨員羅叔諧自家鄉(xiāng)發(fā)來的書信,謂“盼了那么多年的解放,臨解放又要離開大陸,你們都不是國民黨員,不要隨他們?nèi)パ吃帷痹圃?,勸其留下。逯、羅夫婦認為此說有理,決心不去臺灣,此舉令傅斯年大為不快。

傅斯年與逯欽立屬于相隔不遠的魯西小同鄉(xiāng),傅又是師輩人物,對忠厚聰明的逯氏甚有好感,加上他又是逯、羅婚配的媒人,盡管心中懷有不快與不甘,但也無可奈何。據(jù)羅筱蕖回憶:“當最后一次傅先生來我們住處勸說時,知道我們留意甚堅,眼睛都紅了,淚在眼眶中打轉(zhuǎn),好像馬上就要溢出來。他站起身對逯君說:‘你們都不愿同我下火海,只好我自己去跳了。但筱蕖是我從李莊帶出來的,我要對她負責。’遂表示愿意介紹逯欽立到當時尚算安靜的廣西大學任教。”[4]該大學的校長陳建修是北大老教授,與傅斯年友善,逯欽立夫婦接受了傅的好意,于這年初冬攜家?guī)Э陔x開南京抵達桂林。

羅筱蕖的這一說法后來得到了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王汎森的證實,王撰文說:“1948年秋,因為政治上的歧見,逯欽立轉(zhuǎn)赴廣西大學中文系任教。”[5] 南京一別,成為逯氏夫婦與傅斯年及史語所同仁的最后一面。

1949年秋,西南戰(zhàn)局緊張,國民政府大廈將傾,設(shè)在桂林的廣西大學陷入空前混亂,校領(lǐng)導人與大部分教授紛紛逃往香港躲避。在國民黨徹底崩潰的前夜,傅斯年懷著最后一線希望,再度致函逯欽立,勸其出走桂林,隨史語所最后一批人員遷臺,并寄來了旅費與三個月的薪水。當年嫁給史語所工作人員的幾位李莊姑娘如張素萱、張彥云等,此時都已隨夫渡過了臺灣海峽,而跟董作賓見習的李莊籍青年劉淵臨也已遷往臺灣,羅筱蕖成為從李莊走出的史語所人員、家眷中唯一一個未成行者,傅斯年信函是歷史賦予她的最后一次赴臺機會。但經(jīng)過思考權(quán)衡,逯、羅還是沒有成行。

1949年11月,桂林被解放軍攻陷,受中共地下黨指示,逯欽立等少數(shù)幾位沒有逃亡的教授出面維持廣西大學校園秩序,并堅持為學生開課。逯在軍管會和中共代表的領(lǐng)導下,參加了全校接管工作并被任命為中文系教授、負責人。1951年,逯被選為桂林市人民代表。同年10月,根據(jù)中共的號召以及隨之展開的對科教隊伍調(diào)整政策,逯、羅夫婦被調(diào)入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逯被聘為中文系教授,后出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羅筱蕖在教材科圖書館工作。自此,夫婦二人開始了悲欣交集的人生之旅。[6]而一直盼望他們赴臺的傅斯年,此時早已氣絕身亡,歸骨于田橫之島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