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于洪武二十五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賞于洪武二十三年前,也就是胡惟庸案發(fā)生前。在洪武二十三年前,因真正有罪被誅的僅三人,剩下的則多死于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的胡藍之案。
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不計子嗣誅廢和病死的,公侯被殺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藍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當初被封的功臣中只剩下了興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可以說,整個洪武一朝功臣幾近整體覆滅。
在這些功臣里,廖永忠第一個被殺。廖永忠在諸多戰(zhàn)斗中立有功勛,其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的驍勇讓朱元璋刮目相看,并在建國后封其為德慶侯。洪武八年,朱元璋將其誅殺,罪名是"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也就是私自穿著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逾制。在他之后,永嘉侯朱亮祖、曹國公李文忠、信國公徐達先后死于非命。關(guān)于徐達的死,有一種說法是:他患一種疽瘡,最忌鵝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鵝肉給他,并命送鵝肉的宦官在旁監(jiān)視他吃掉,徐達一面吃,一面流淚,當晚就死掉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胡黨",在"胡案"中,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等大臣株連被殺,稱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連三萬余人,史稱"胡獄"。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因"謀反"罪被殺,誅連死者一萬五千余人,史稱"藍獄"。兩獄合稱"胡藍之獄"。
此外,平定云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被綁赴刑場腰斬。大臣李仕魯在金鑾殿上辭請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哪里肯放過?當即命武士將李仕魯摔下殿堂,腦漿迸裂而死?;窗埠钊A云龍、太史高啟、右丞相汪廣洋、戶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興、靖寧侯葉升、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宋國公馮勝、監(jiān)察御史王樸等,都因各種"罪名"被處死或賜死。
據(jù)說,在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每時每刻都擔(dān)心飛來橫禍。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會跟家人訣別。倘若晚上平安歸來,全家會當做節(jié)日慶祝一番。朱元璋血洗功臣,自然和他的"剛猛治國"有關(guān)。但倘若只以"剛猛治國"四字解釋其大殺功臣就流于皮相之識了。在所殺功臣里,的確有幾位"驕橫跋扈"。國公藍玉"虎將粗暴,不善為容",驕縱有之,卻"非反也",可殺他的罪名卻是"謀反"。但這只是個別人,當時的功臣情況是:"公卿大臣,猛將謀卿,外擁數(shù)十萬眾,馳以一介之使,拱手聽命,莫敢后時。"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當時的功臣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是相當老實的。即使如胡惟庸那樣飛揚跋扈,閉塞朱元璋之視聽,藍玉粗暴不顧禮儀,驕恣有失,但他們心里并沒有謀反的心思,否則就不可能被朱元璋那么容易地捉拿。
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并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處理功臣的習(xí)性上很像漢高祖劉邦。他們是為了殺功臣而殺,所以,使出什么樣的卑鄙手段,即使是誣告這樣的手段,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