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節(jié):皇帝的誣陷(1)

中國歷史中的誣告往事:無中生有 作者:何木風(fēng)


皇帝的誣陷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誣告者往往就是接收者本人,確切地說,是有著生殺予奪大權(quán)的皇帝。在這些皇帝中,開國皇帝占了一大半,劉邦與朱元璋是其中的頂尖誣告者。漢朝初年的韓信案和明朝初年功臣的集體被屠殺案就是明證。由于這類人原本就是接收者,所以當(dāng)他們把自己的這一身份與誣告者合二為一后,其所誣告的對象絕對在劫難逃。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反"罪將胡惟庸誅殺。事前,有人告丞相胡惟庸"謀反",證據(jù)是此人在城外看到他家里刀槍林立。朱元璋立即逮捕胡惟庸,嚴(yán)刑拷問,逼他承認(rèn)謀反。胡惟庸雖然最終也沒有承認(rèn),但將其滅族的罪名仍舊是謀反。胡惟庸案可看成是朱元璋對功臣集團(tuán)開刀的一個前奏。他之所以殺胡惟庸,是因為胡惟庸本人受到朱元璋的優(yōu)待好幾年,他獨(dú)攬丞相大權(quán),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很多人奔走于他的門下,給他送的金銀財寶多不勝數(shù)。甚至有時候,很多該讓朱元璋知道的事情也沒有讓朱元璋知道。實際上,朱元璋對于胡惟庸最恨也最怕的是他的專權(quán)。而作為一個皇帝,不能隨便殺丞相,所以才有了"謀反"這一罪名。

不過,胡惟庸案所牽扯進(jìn)來的功臣并不多,由于胡惟庸平時就自視甚高,與他來往的功臣很少,所以朱元璋把誣告的本事發(fā)揮到了極致,也沒有殺掉多少功臣。但十年后,通過李善長一案,他終于有了發(fā)揮誣告才華的機(jī)會。

李善長是如假包換的明朝功臣,朱元璋剛起兵時,他就跟隨左右,可謂是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正是因此,所以當(dāng)洪武二十三年(1930年),在李善長已經(jīng)七十多歲還沒有死掉的情況下,朱元璋開始焦慮起來。李善長在胡惟庸死后被封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廷中的名望頗高,朱元璋必須要把這個老功臣處理掉。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帝國都城南京有許多人因罪被遷往邊地受罰,這些罪人中就有李善長比較親信的丁斌等人,李善長舍出一張老臉向朱元璋求情,請求赦免他們。朱元璋立即找到了機(jī)會,先將丁斌下獄審訊。丁斌這個人背景有些復(fù)雜,他十年前是胡惟庸的一員幕僚。朱元璋所以要拿他開刀,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背景。果然,在嚴(yán)刑與引導(dǎo)之下,丁斌回憶往事,突然就想起了十年前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常常出入胡惟庸府。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后,心花怒放,立即逮捕李存義父子。十年啦!李存義上了年紀(jì)根本記不起十年前的事情了,但這并不要緊。朱元璋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要他親口說出來。嚴(yán)刑之下,李存義居然承認(rèn)了這樣一件事:當(dāng)初胡惟庸想謀反,派我去說服我哥哥李善長,并許以事成之后封我哥哥為淮西王。

審訊官問:李善長可曾答應(yīng)?

嚴(yán)刑之下,李存義回道:雖沒有答應(yīng),但心已動。

此人在朱元璋的嚴(yán)刑下已經(jīng)變成了一位心理學(xué)家,能看得到別人是否心動。但是,朱元璋并不想就這樣把李善長治罪,想要徹底來一次大清洗,就必須要有確鑿證據(jù)不可。所以,詢問官繼續(xù)讓李存義說出了下面這段話:后來胡惟庸親自來勸說,李善長還是不答應(yīng),但他卻說,等我死后,隨便你怎么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