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大家互相告密,一牽十,十牽百,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被坑殺。這些人之所以告密,并非是想對秦始皇表示忠誠,而是希望以別人的生命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已。但自己的“清白”還沒有被證實,自己又被想要證明“清白”的人告了密。
當然,如果這是發(fā)生在秦始皇還沒有統(tǒng)一天下建立秦帝國時,很可能會作為秦國的一個普通案例寫進史書。但這件事發(fā)生在秦朝,意義就不一樣了。
如我們所知,秦始皇是完全通過暴力手段滅掉六國而統(tǒng)一天下的。在統(tǒng)一天下后,又對六國百姓不加體恤,在六國百姓的亡國之傷上又撒了一把鹽。所以,終秦一朝,除了坑儒事件中的告密者多如牛毛之外,告密者是非常少的。原因很簡單,任何人都痛恨秦朝的統(tǒng)治,尤其是身負國仇家恨的原六國的百姓都想置秦始皇于死地,怎么可能還去告密呢?
有許多事都可以證明,公元前218年,韓國貴族的后裔張良與一個善使大鐵錘的好漢在博浪沙行刺了出巡的秦始皇專車。不過,由于擊中的是副車,秦始皇安然無恙。在揀了一條命后,秦始皇大怒,在附近大搜捕了三天,但屁也沒有找到。如果當時有人告密,張良與那個大鐵錘好漢肯定很難逃走。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初,官員報告他說,在東郡從天而降一塊大石,上面有“始皇死而地分”六個大字。他立即派出御史查案,大搜捕數(shù)十日,連一點線索都沒有找到。于是,他用軍隊把大石旁邊的所有居住人口全部殺掉,并將大石燒成灰。如果有人告密,我想,寫上這六個大字的人肯定會被活捉了。
由此可知,唐人朱敬則的上疏顯然故意高估了秦朝告密者的數(shù)量以及泛濫程度,他的目的當然是勸武則天停止鼓勵告密者的行為。朱敬則當然還忽視了一件事,有些事情一旦寫進法律,就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秦朝雖然是個告密王朝,但卻是用強制手段規(guī)定的。告密者的心思都趨于卑劣、猥瑣,如果告密真的被當成堂而皇之的法律條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們反而不那么積極了。當然,秦朝也許是個例外,它的告密潛在群體是六國百姓,這是一群與秦朝政府有著刻骨仇恨的人們,所以,他們作告密者的身份永遠都處在潛伏期,不會發(fā)作。
·兩個告密者,一場飯局
關(guān)于中國歷史上的著名飯局,“鴻門宴”若稱第二,沒有哪個飯局敢稱第一。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之所以能有這場飯局,全是因為兩個人的告密。
事情還是要從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之死說起。這一年,秦始皇到南方游覽,路途遙遠,顛簸勞累,秦始皇病了,卻又不肯讓人知道,最終走到沙丘(河北廣宗)時死掉了。秦二世上臺后,暴政更為嚴重,先是有陳勝、吳廣造反,天下群雄紛紛響應(yīng),在眾多造反人物中,劉邦和項羽的實力越來越大。前208年,劉邦與項羽在天下諸侯所擁立的楚懷王面前立下誓言,“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