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俄國的崩潰與美國的干涉(1)

兩次世界大戰(zhàn):西方的沒落? 作者:(美)R.R.帕爾默


俄國退出戰(zhàn)爭: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

在各國政府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第一個受害者是俄羅斯帝國。既然日俄戰(zhàn)爭曾引起1905年俄國革命,那么,具有更大破壞性的歐洲沖突也會引起更為偉大的1917年革命。關于俄國革命的歷史將會在下一章闡述。這里只需指出一點:這次大戰(zhàn)使沙皇政府經(jīng)受了一次無法應付的考驗。由于工作粗劣、不誠實、不坦率,無法供應現(xiàn)代戰(zhàn)爭所需要的物資,在有時甚至連步槍都沒有的情況下驅使大批農民上戰(zhàn)場,使數(shù)百萬人喪命卻不提供目標來激勵人們犧牲,沙皇政府失掉了全國各階層人民對它的擁護。

1917年3月,駐圣彼得堡的軍隊叛變,與此同時發(fā)生了罷工和騷亂,使全城遭到破壞。杜馬,即俄國國會,趁機重申它的改革要求。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接替他的是臨時政府,由自由主義貴族和中產(chǎn)階級領袖--一般為民主主義者和立憲派--所組成,起初還包括僅有的一個社會主義者。臨時政府從1917年3月維持到11月。這些具有西歐自由主義思想的政府成員認為,除非德意志帝國被打敗,否則在俄國不可能建立一個自由的議會制政體。因此,他們采取一系列步驟,以新的魄力去進行戰(zhàn)爭。1917年7月,他們在加里西亞發(fā)動一次進攻,可是士氣低落的俄軍再次遭到失敗。

俄國人民群眾都已厭倦戰(zhàn)爭,因為在戰(zhàn)爭中他們損失的這么多,而得到的卻這么少。無論是俄國的農民或工人,都不會對那些操縱臨時政府的西化的知識分子和專家表示任何熱情。普通的俄國人如果有政治理念,往往是傾向于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的某一種--馬克思主義或非馬克思主義。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即社會民主黨人,分裂為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后者表現(xiàn)得更為激進。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曾一度作為流亡者而居住在西歐。他們主要的發(fā)言人V。I。列寧與其他幾個領導人,在瑞士度過了戰(zhàn)爭的年代。1917年4月,德國政府對列寧提供了經(jīng)過德國而到達俄國的安全通道。一個滿載布爾什維克而經(jīng)過細心“密封”以防傳染給德國的列車車廂,就這樣借助德國火車拖運到邊境,然后再運達圣彼得堡,即大戰(zhàn)期間改名的彼得格勒。在此事件中,德國人的目標,正如用潛水艇將羅杰·卡斯門特送去愛爾蘭一樣,當然是對敵人的大后方進行一場心理戰(zhàn)。這就是促進反對臨時政府的叛亂,并因此最后消滅俄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