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自青年時代起就一直對東方問題深感興趣,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因此他的《中華大帝國史》不僅在資料上具有優(yōu)勢,而且體現(xiàn)出他極強的綜合能力。對于中國歷史和文明的特點,他作出了許多客觀、恰當?shù)姆治觯皇菑姆N族主義的偏見出發(fā)任意曲解,因而在極大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和狹隘性。我們還想指出一點,即門多薩的文學才華使他的《中華大帝國史》具有極高的可讀性,他本人也被譽為第一流的古典作家和駕馭語言的大師。就其文體的優(yōu)雅和用辭的規(guī)范程度來看,人們常把《中華大帝國史》與西班牙古典文學中最膾炙人口的名著《祈禱與沉思錄》(TratadodelaOraciónyMeditación)和《堂吉訶德》相媲美。
上述所有這些因素都使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一經(jīng)發(fā)表不僅立即引起轟動,而且具有雋永的魅力。
(三)《中華大帝國史》的社會影響
在《中華大帝國史》一書中,門多薩基本上把16世紀中國的形象較為客觀、較為真實地介紹給了歐洲。而當時的歐洲國家也確確實實是以此為出發(fā)點來制定他們的對華政策的,即歐洲國家面對的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和歷史的強大帝國。它豐富的物產(chǎn)、發(fā)達的經(jīng)濟、完善的國家管理體制和強大的國防力量,使西方國家只能把中國當作貿(mào)易的伙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對象。門多薩所得出的中華大帝國處于和歐洲國家平行平等的發(fā)展階段,甚至在物質(zhì)財富生產(chǎn)的某些方面還優(yōu)于歐洲的結論,實際上對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國的企圖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當年《馬可·波羅游記》發(fā)表后,立即在歐洲引起轟動。但讀后,很多西方人對馬可·波羅所贊譽不迭的東方帝國 中華大帝國 是否真如他所述的那樣富饒、昌盛,難免表示懷疑。所以在馬可·波羅臨終前,有人讓他坦白承認游記中的內(nèi)容純屬虛構。馬可·波羅曾痛苦地表示,他有關中國富有程度的敘述,還不到中國實際富有程度的一半。門多薩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一書的發(fā)表,終于使人們相信《馬可·波羅游記》并非是編造的神話。門多薩在致讀者的《前言》中明確表示,他寫這部著作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人們對馬可·波羅不再抱懷疑的態(tài)度。
由于《中華大帝國史》引起了很大社會反響,他個人的社會地位也迅速得到提高,不久門多薩被羅馬教廷委任為羅馬教廷的布道師。
門多薩早年曾在墨西哥從事過宣教活動,十分熟悉美洲的情況,所以1586年他又受命前往拉丁美洲,在卡塔赫納一帶從事布道活動。在其后的四年間,他的足跡曾遍及新西班牙各重要城市。1589年他再次奉召返回西班牙,在塞爾維亞和托萊多等地負責宣教事宜。1607年,他再度前往美洲,被任命為波帕揚地區(qū)的主教,直至1618年在那里逝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門多薩完成《中華大帝國史》一書寫作后的三十三年間,他始終沒有再次獲得出使或前往中國的機會。盡管他沒能實現(xiàn)他的東方之夢,但值得他欣慰的是他的不朽名著《中華大帝國史》對于東西方文化交流有著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在歐洲曾激起強烈的反響。那么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為什么能在16世紀的歐洲造成那么大的轟動效應呢?歸根結底是它回答了歐洲所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即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同時《中華大帝國史》一書為歐洲國家制定對華策略提供了依據(jù)。也就是說,該書迎合了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