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2009年2月),在溫家寶總理訪問西班牙期間,曾專程到塞萬提斯學院總部參觀,并發(fā)表了關于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精彩演講。在回顧中國與西班牙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歷史時,溫總理曾特別指出: 16世紀末,西班牙人門多薩寫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經濟概況的著作,在歐洲引起轟動。
現在,門多薩所寫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已由孫家?教授直接從西班牙文原文譯成中文,在當前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熱潮中,這不能不被視為學術界的一件大事。
(一)門多薩及其《中華大帝國史》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萊西亞?德?卡邁羅斯。門多薩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十七歲去墨西哥,1564年加入奧古斯丁修會。在修道院中,他在潛心研究神學、語法和藝術的同時,在當地也曾熱心地傳教,因而,他積累了豐富的在 異域 開拓事業(yè)的能力和經驗。
門多薩在墨西哥期間,正逢西班牙殖民者征服菲律賓之時,從此,墨西哥成為西班牙派往菲律賓和東方國家的傳教士和各級官吏的中轉站,同時也是此類人員返回西班牙的必經之地。因此,有關菲律賓和中國的各種傳聞和信息成為墨西哥當地引人入勝的話題并引起門多薩對東方事物的關注。
1573年菲律賓主教迭戈?德?埃雷拉從菲島返回西班牙,想爭取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給西班牙在東方的擴張活動以更大的支持。當他途經墨西哥時,便看中了門多薩的才華和對東方問題的學識,于是他選擇門多薩與他同行,二人于1574年8月12一起前往西班牙。
同年9月14日費利佩二世在馬德里宮廷接見了埃雷拉和門多薩一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西班牙王室擔心菲島殖民當局和菲島教會直接過問和插手中國事務會助長當地的分立主義勢力。因此,費利佩二世企圖繞過菲島殖民勢力,直接向中國派出王室代表,以便通過與中國皇帝的直接接觸來影響中國的國策和宗教信仰。因此在聽取了埃雷拉有關菲律賓和中西兩國關系的詳盡匯報后,費利佩二世當即表示意欲向中國派遣使團,并責成西印度院主席安東尼奧?德?帕迪利亞?伊-梅內塞斯正式組織派往中國的使團。
梅內塞斯與門多薩私交甚深,而且知道后者在墨西哥的經歷及其對東方問題的廣博的知識,于是推薦門多薩為出使中國的使團長并得到最高當局的認可。這樣,1581年門多薩與弗朗西斯科?德?奧爾特加以及赫羅尼莫?馬林帶著費利佩二世致中國皇帝的御函和贈禮離開西班牙并于6月6日抵達墨西哥。
很可能因為在對待如何使中國基督教化的方法這一重大問題上存有分歧,門多薩一行在墨西哥并沒有受到當地政府和宗教界的歡迎;而從菲島返回墨西哥的官員也不支持王室向中國派出使團這一行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門多薩一行只好于1582年悻悻然返回西班牙。出使中國失敗的具體原因和經過,門多薩在其《中華大帝國史》里也不愿意明說。
門多薩的中國之行沒有獲得成功,然而,他利用在墨西哥期間所收集到的有關中國的寶貴資料,卻寫出了曠世杰作:《中華大帝國史》。1585年,該書一經問世,立刻在歐洲引起轟動,僅在16世紀余下的區(qū)區(qū)十多年間,即先后被譯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蘭文等多種文字,共發(fā)行四十六版,堪稱盛況空前。事實上,《中華大帝國史》是16世紀有關中國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經濟等情況最全面、最詳盡的一部百科全書。
《歐洲與中國》的作者赫德森(G F Hudson)曾指出: 門多薩的著作觸及到古老中國生活本質,它的發(fā)表可以看做一個分界線,從此為歐洲知識界提供了有關中國及其制度的豐富知識。 赫德森:《歐洲與中國》,第148頁。美國學者拉克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