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令后代文人傾慕不已的魏晉風度原來跟我們今天的不良青年吃了搖頭丸以后的表現(xiàn)差不了多少。其實如果讓我們掀起裙子看看下面,很多同樣高尚的事情都會讓人很失望。
匈奴人的細菌戰(zhàn)
由魏晉至唐,五石散為害時間歷五六百年之久。服者眾多,中毒死亡者亦多。五石散對人體的損害絕不在鴉片之下,把它劃成毒品一點都不虧。那么這種藥是從哪兒來的呢?據(jù)說這種散劑是東漢時期的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發(fā)明的,專治當時大范圍流行的傷寒病,只是后來才被名士們當成了仙丹靈藥。那么傷寒病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還得從漢帝國與匈奴人的戰(zhàn)爭說起。
在西漢武帝時代,漢匈戰(zhàn)爭后期,由于漢軍攻勢猛烈,匈奴便派巫師在漢軍可能經(jīng)過的道路和水源地掩埋病死的牛羊,以阻滯漢軍的前進。漢軍觸及或食用或飲用過設置牛羊尸體的水源,就會大染疾疫,使軍隊喪失戰(zhàn)斗力。漢武帝時代的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后,年僅24歲就病死了,有人認為很可能就是死于匈奴人的瘟疫。
匈奴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為“傷寒”。這種瘟疫有兩個病征,一是因發(fā)高熱而苦寒,一是患者體有斑瘀,死亡率很高。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疫手段,自武帝后期開始,直到三國、魏晉的200余年間,這種流行惡疫呈10—20年的周期反復發(fā)作,頻頻不已,綿延不斷。在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以及醫(yī)學上,均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總體來說,當社會處于上升期時,大疫不致影響社會安定。但在社會危機時期,大疫往往成為社會變亂的導因。西漢后期,由王莽改制及赤眉、綠林起義引爆的社會動亂,就與大疫的流行不無關系。至東漢后期,疫情再度頻繁發(fā)作。黃巾起義、群雄逐鹿其實都是瘟疫在作祟。
疫疾的流行引起東漢末民間道教與王室貴族中佛教的盛行。實際上,早期道教和佛教都是因為它們號稱可以治病和長生才被人們所信仰的。戰(zhàn)亂兵災加上瘟疫疾病,使建安正始時代成為一個色彩陰暗悲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也為之一變,知識分子們關注的主題由兩漢時代的經(jīng)學倫理,轉(zhuǎn)為對存在意義和生命真?zhèn)蔚奶接懀逭労托W因而興起。
漢末魏晉的貴族、士人為躲避疾疫,延長生命,多親自入山采集藥石。五石散由于被認為有治病之功效,所以才大為流行。除此之外,為避疫疾傳染,當時許多士人遠避人世,尋找凈土,于是又有回返尋找大自然的風尚,遂導致山水詩及山水文學的興起。
有人推崇魏晉時士人之服藥、飲酒、山水遨游,認為魏晉士人崇尚“自由”,卻不知道這實際是根源于一種大不自由的背景——社會動蕩,民生艱難,又時有人力不可控制的瘟疫流行,奪人性命。因此,對于士人來說,魏晉時期乃是充滿憂患的痛苦悲哀的時代。所謂通脫、放達的存在主義,不過是精神上尋求解脫的一種自慰的表達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