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差點因同性戀的罪名上了火刑柱,至今人們還在通過他的不朽作品猜測他的戀母情結。
一封匿名信
公元1476年的佛羅倫薩街頭,遍布著一種名叫“真理之嘴”的箱子——允許市民以書面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只要你把字條塞進箱子里,便會有某些機構處理你提出的問題。盡管這聽起來是一項開明的舉措,可實際上這個箱子往往被人當成“告密之嘴”。
這一天,市政府在“真理之嘴”中發(fā)現(xiàn)了一封匿名舉報信,說在某個畫室里有一個17歲的少年,專門為喜歡玩弄孌童的邪惡之人服務。后面羅列了四個曾經猥褻這名孌童的人的名字。其中就有一個在后來的世界藝術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列奧納多·達·芬奇。
達·芬奇那時只有24歲,就和他的三個同學一起背上了雞奸犯的罪名。這件案子在全城鬧得沸沸揚揚。按照當時的法律,雞奸犯可是要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的。達·芬奇極力為自己辯解,說這個男孩只是自己的模特。在兩次聽證會后,這案子因為證據(jù)不足而不了了之。不過人們認為,他能夠死里逃生主要是因為一起被指控的同學中有一位家世非常顯赫,是權勢救了達·芬奇。
這件不堪回首的往事使這位大藝術家?guī)装倌陙矶茧y以擺脫同性戀的嫌疑。那個17歲的孌童并不是達·芬奇唯一的緋聞。達·芬奇40歲時請了一個小男孩當鐘點工,這孩子搞家務不在行,但據(jù)說美得像神,達·芬奇和這孩子的關系就成了當時飛短流長的桃色新聞。達·芬奇50多歲時在瓦倫提諾公爵那里找了個飯碗,這位公爵宰了自己的姐夫,還很可能干掉了自己的親兄弟。不過大街小巷的傳聞是,達·芬奇對這個年齡只有自己一半的嗜血公爵意亂情迷。
在達·芬奇筆記本里的許多注釋暗示了他與一名叫賈科莫的男學生的曖昧關系,在達·芬奇筆下,這個男孩被描述成“小偷、說謊者、倔強、貪婪”,不過人們卻能從中讀出一種又愛又恨的感情。這個學生此后一直出現(xiàn)在達·芬奇的生活圈子里,時間長達28年。1519年達·芬奇去世時賈科莫并不在他身邊,也許是分手了,但是達·芬奇仍然留給他一大筆遺產。
達·芬奇沒有結過婚,也從未有過孩子,同代人都知道他喜歡漂亮男孩。他的畫作也證明了他對男性美的迷戀。如《最后的晚餐》和《施洗者》里的圣約翰,臉都畫得很柔美,要是不看他們的體態(tài)的話,是比較女性化的臉。這說明他對男女的分界線很模糊。在達·芬奇的筆記本中,存在大量的男性裸體畫,對性器官的描繪尤其引人注意,畫得非常精確。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里面沒有找到完整的女性裸體畫,他很少畫到女人脖子以下的部分,即便畫了,性器官也非常模糊甚至扭曲,可以說對女性身體是完全不懂。
強烈的戀母情結
以上種種蛛絲馬跡和傳聞盡管引人懷疑,卻還稱不上是證據(jù)確鑿。不過,心理學家從達·芬奇的畫作中倒是發(fā)現(xiàn)了他的戀母情結。
在達·芬奇流傳至今的20來幅油畫中(準確地說,已確定為達·芬奇的作品的有15幅,疑為他的作品的有5幅,遺失的作品有6幅),竟有15幅畫是以女性為背景的。在這15幅畫中又有9幅是以圣母為背景的,有6幅是畫普通女性的。而同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人的女性畫作或雕塑都遠遠不如達·芬奇多。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心理學開山宗師弗洛伊德曾運用精神分析法,從達·芬奇留下的大量的形式豐富的草圖、文字資料和藝術作品中尋找蛛絲馬跡,追根溯源至他的身世之謎,最終發(fā)現(xiàn)了達·芬奇的秘密——達·芬奇的每幅女性的油畫創(chuàng)作,本質上都是在畫自己的母親,都是在畫自己母親嘴角那永恒的微笑。
在達·芬奇流傳至今的20來幅油畫中,有《蒙娜麗莎》等6幅是畫普通女性的,這在宗教畫盛行的時代很鮮見,而這一切只因達·芬奇的母親就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女子。據(jù)史料記載,達·芬奇是個私生子,他母親出身卑微,父親是上流社會的名門望族,達·芬奇出生不久父親便與他人結婚。母親后來也與一個農夫結婚,并在他5歲時過世。在達·芬奇的兒時記憶中,母親與他總是深受委屈,他母親將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到了小達·芬奇的身上。5歲之后,他離開了生母來到父親身邊,但對母親的思念使其一直處于壓抑狀態(tài)。弗洛伊德?lián)苏J為達·芬奇后來的同性戀傾向和他童年對母親的依戀有著直接的關系。
達·芬奇的很多作品都表露出對母親的思念,如他筆下的蒙娜麗莎,任何一個談到達·芬奇油畫的人都會想到蒙娜麗莎那獨特、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弗洛伊德認為蒙娜麗莎迷人的微笑實際上就是他母親的微笑,反映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深深的懷念。
據(jù)史料記載,小時候每當達·芬奇發(fā)怒時,母親都會用親吻來安慰他,堵住他想要說的話。換言之,達·芬奇的許多內心壓抑都是通過母親的深吻來加以釋放的。母親的親吻對達·芬奇影響之大,以至于他一生從未親吻過自己母親以外的女人。他將這一微笑魔術般地附在了他畫中的女性形象的嘴唇中。不只《蒙娜麗莎》,在達·芬奇的其他作品如《圣安娜與圣母子》、《施洗者約翰》和《麗達與天鵝》中都能找到這個藝術史上最高深莫測、最易引發(fā)遐想的微笑。
達·芬奇是個天才,他身上還有很多不解之謎讓幾百年之后的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