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文化戰(zhàn)爭

社會學與生活(第11版) 作者:(美)理查德·謝弗


當人們的文化價值觀發(fā)生沖突時,社會沖突可能會接踵而至。對于幾乎一代人來說,美國的公共注意力都聚焦于文化戰(zhàn)爭(culture war),或關于爭論性的文?要素的社會分化。最初,在20世紀90年代,這一期間提到了一些關于熱點話題的政治辯論,如人工流產(chǎn)、宗教表達、槍支控制和性別取向等。然而,不久后,爭論就呈現(xiàn)出全球化的趨勢——尤其在“9?11”事件以后,美國人想知道,“為什么他們如此憎恨我們?”2000年,關于公眾觀點的全球性調查報道了許多國家如摩洛哥和德國等對美國有利的觀點。但是到了2003年,就在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后,外國人對美國的看法就變得相當消極。(J. Hunter 1991; Kohut et al. 2005, 2007)

在過去20年里,人們做了許多努力來比較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因為人們意識到在不同文化之間難以用相近的方式解讀價值概念。心理學家沙洛姆?施瓦茲(Shalom Schwartz)考量了60多個國家的價值觀。當今世界,某些價值觀得到廣泛認可,包括仁慈(被定義為“寬容與忠誠”)。相反地,權力(被定義為“對人和資源的控制或支配”)是一種很少被認可的價值。(Hitlin & Piliavin 2004; S. Schwartz & Bardi 2001)

盡管存在共享價值觀的例子,但一些學者還是將21世紀早期的恐怖主義、種族滅絕、戰(zhàn)爭和軍事占領解釋為一種“文明沖突”。根據(jù)這個議題可以看出,是文化和宗教的同一性,而非國家和政治上?忠誠,正在逐漸成為國際沖突的根源。對于這個問題,評論家認為因價值觀發(fā)生沖突并不新奇;只是我們的破壞力和狂熱行為在不斷增長。此外,“文明沖突”的說法掩蓋了存在于大團隊之間的明顯分化。拿基督教來說,也有三K黨人意識形態(tài)的某些元素。(Berman 2003;Huntington 1993;Said 2001)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