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家篇(14)

開心國學 作者:白阿麗


“60分怎么不可以呢?”爸爸反問道,“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就表示合格了呀。你想啊,工廠的產(chǎn)品合格就可以出廠了。既然你已經(jīng)合格了,我的孩子,你就沒有必要再在這些方面浪費你的精力了??剂说诙€非要考第一名,考了90多分還非要爭100分,考了一次100分就非要次次都考100分。我的孩子啊,求知是人世間最大的歡樂,倘若你總是把精力放在考試的分數(shù)上,求知不就變成一種無盡的苦難了嗎?”

聽了爸爸的話,鈴木鎮(zhèn)一一下子感覺輕松了很多,興奮了起來。可是又感覺有些不妥,便忍不住問道:“不對啊,爸爸,如果這樣學習就太輕松了,那么空閑的時間該做什么呢?”

“至于其他的時間嘛,你就牢記爸爸的話吧:其他時間用來博覽群書,把求知的歡樂還給自己?!?/p>

由于自己在這樣的教育中大受裨益,所以鈴木鎮(zhèn)一在自己的教學觀念中充分的體現(xiàn)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樂學精神,讓孩子不僅好學,還要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的學習效果不一樣,學習者的自身素質(zhì)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但是更加重要的還是在于學習者對學習內(nèi)容的態(tài)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chǎn)生了興趣和熱愛的情感之后,那么學習的過程就能夠獲得快樂,自然也就會更熱愛學習,那么其結(jié)果勢必是會學得比別人好。

00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要義簡析:

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啟迪故事:

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經(jīng)過后天努力學習才轉(zhuǎn)變成的。所以每個被冠以天才這一殊榮的人,都是經(jīng)過辛苦耕耘,努力付出得來的,高爾夫球天王老虎伍茲也不例外。

當老虎伍茲還是個1歲的小幼童時,父親就開始教導他高爾夫球的知識。4歲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付出實踐,開始練習高爾夫球。而此后一直到他12歲,當同齡的孩子沉浸于嬉戲打鬧的時候,他卻要堅持每天練習高爾夫球數(shù)小時,為了讓他能夠更準確地掌握打球的要領(lǐng),父親還專門為他聘請了高爾夫球界的專家教練來指導訓練伍茲如何揮桿、擊球。

經(jīng)過13年的練習,在老虎伍茲18歲的時候,終于以自己的實力贏得了業(yè)余高爾夫球比賽的冠軍。鮮花與榮譽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艱苦的付出,老虎伍茲不是天生的天才,但是勤奮卻造就了他。這正驗證了一句俗語:“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份所獲得的結(jié)果?!?/p>

在這句話中,孔子重申自己也是個普通人,并不是所謂的天才,而他之所以能夠擁有淵博的知識是因為他愛好傳統(tǒng)文化,通過好學而得來的。孔子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好的學習榜樣,永遠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人。而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那種非常不完善的學習環(huán)境中都能通過學習成為偉人,作為當下的學生,在如此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中,為什么就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都有用的人呢?

00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p>

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義簡析: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加以改正。

啟迪故事:

孔子很想見見神童項橐,但是由于兩人相隔很遠一直沒有機會。

后來孔子因為得罪權(quán)貴,被迫浪跡天涯,在路過齊國邊境時他同子路一同去看海,途中碰到幾個在路中間堆土玩耍的孩子見車子根本不躲讓。于是孔子便上前問孩子們?yōu)槭裁床蛔屄贰?/p>

其中最小的孩子項橐對孔子說,我們筑的是座城,只聽說車馬繞城,沒聽說城讓車馬的。孔子聽后是哭笑不得,但還是繞土堆而過。

孔子見路邊有一農(nóng)夫,便上前詢問以示自己的仁德,他問農(nóng)夫一天揮多少下鋤頭。農(nóng)夫被問得頓時張口結(jié)舌。孔子見問不出什么興致索然地帶子路離去。

等師徒二人看海歸來再次路過這里時,子路趁歇息的空隙去問那個農(nóng)夫,孔子問的什么問題。農(nóng)夫說問他一天揮多少下鋤頭;子路也問,農(nóng)夫說:“你的馬一天踏多少次蹄我就揮多少次鋤頭。”子路聽后認為農(nóng)夫很機智,就告訴了孔子。

孔子很納悶,就下車問農(nóng)夫,農(nóng)夫告訴孔子是他兒子說的。孔子頓時想起那個齊國神童項橐,便住下要找項橐說話。

孔子開始還不太相信一個7歲的兒童能有多大能耐,可一上場就讓項橐的幾個問題給問住了。這讓孔子很難為情,但是很快他就給項橐一鞠躬,口中稱后生可畏,還說要拜項橐為師??墒亲勇沸睦飳楅乙膊缓軡M意,孔子畢竟還是有學問,看出子路的心思,馬上出言教導子路,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于是乎孔子既在弟子面前保存了面子,又留下了謙虛不恥下問的美名。

這句話表達了一種極為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一個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可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也可以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學無常師,連孔子都可以向比自己小很多的項橐學習,那么同學們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也就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多看看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因為即使是學習比較差的同學,也有優(yōu)點,這就是所謂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才可以使自己不斷得到提高。

010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要義簡析: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xù)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啟迪故事:

1485年,國王查理三世與里奇蒙德伯爵亨利帶領(lǐng)的軍隊正準備展開一場大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將決定誰來統(tǒng)治英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