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每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中,成吉思汗都處于劣勢,可為什么大多數(shù)情況下又是以他的勝利而告終呢?除了成吉思汗本身能征善戰(zhàn),足智多謀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善于向別人學習,即便對方是自己的敵人。
成吉思汗對于工匠有著極大的興趣,每次戰(zhàn)役之后,工匠一個不殺,都帶到大漠,讓他們從事生產。這是因為蒙古生產技術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難為成吉思汗能想出這種辦法來,用最快的方式趕到了時代前沿,不亞于經(jīng)過了幾次科技革命。他讓工匠們建造了很多的大兵工廠,生產作戰(zhàn)所需的兵器。
有一個俘虜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當元朝軍隊過來檢查時,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來回換了兩下,表示他會鋸木頭,居然因此就保全了性命。有一個西夏的降人,工技嫻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寵愛。當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邊時,這個工匠譏諷他說:“現(xiàn)在是需要工匠的時候,你這個酸秀才來干什么?”足見當時工匠的地位是很高的。
而且,成吉思汗還把被俘的工匠組成了獨特的軍種——工匠隊。有人說,這是古代軍事史上最龐大的獨立兵種。
充分利用工匠,保證了元朝軍隊的武器始終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他們不僅有拋石機、連發(fā)弩、“火焰噴射器”,還從漢人那學來了火藥技術,改進了火器,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后來的攻城戰(zhàn)中,炮兵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四大發(fā)明中的火藥技術傳到歐洲,就是元朝軍隊帶去的。
讓當時幾乎是最落后的民族掌握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成吉思汗用一個“借”字,解決了幾百年都不一定能解決的問題,這不僅表現(xiàn)了他的謙虛好學,更表現(xiàn)了一代天驕的雄才大略。
成吉思汗為了改變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努力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技術、理念,以彼之長,補己之短,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我們不應該感到害怕或是極力去掩飾,這樣只會讓我們的缺點和不足更明顯,對我們的發(fā)展也更不利。我們應該做的是,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虛心向他人學習,吸取他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