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對決。中國失敗,被人當頭一棒,從此在對外關系上不知所措,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才逐漸知道怎樣與列國相處。鴉片戰(zhàn)爭帶來的沖擊是全面的,中國不但在軍事與外交上長期無能,而且對于自己的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相應之道也長期在迷茫中摸索。
本章不擬贅述鴉片戰(zhàn)爭及其后續(xù)發(fā)生的史事,卻擬敘述一些課本上未必提到的背景。
鴉片一名,源于希臘字根opium(罌粟花液),據(jù)說希臘古代神話中“食蓮之人,失智迷?!钡摹吧徎ā保赡苁抢浰诨ǖ恼`譯。阿拉伯人稱罌粟花為阿芙蓉(afyun),是中東醫(yī)藥傳統(tǒng)中的寧神劑。唐代藥典中已有此物,也是作為寧神劑,當系由當時的中亞引入中國。明代藥典本草中,鴉片已是藥物。當時東南亞(西洋)諸國入貢,頗有以鴉片為貢品(即商品),數(shù)量不大,也十分罕見。中醫(yī)用鴉片入藥,是配合其他藥物煎湯服用。自明至清,廣州稅關的入口稅,鴉片都是進口貨物,數(shù)量不大,稅率也不過百分之二三;由此可知,鴉片只是普通藥用商品。
大洋航道開通,荷蘭人一度占領臺灣南部為基地。荷蘭人的東方貿易,主要基地是巴達維亞。當時爪哇等地的人,用煙管吸煙的服用鴉片方法,首先傳入臺灣,然后又從臺灣傳入閩粵各地。這一吸鴉片的方法,已不再是當作藥物,而是尋求麻醉的癖好。從中東到南亞,焚燒麻醉品引人入醉的傳統(tǒng)早已有之,中國卻從未有過此道。中醫(yī)的麻醉劑,是以大麻煎煮,用于外科手術。平時日常所用,只有飲酒沉醉,以求忘憂。吸食鴉片煙,也能忘憂,卻必然上癮,其成癮的強烈程度不是飲酒可以比擬。因此,煙民人數(shù)迅速增加。鴉片入口,也由藥品一變而為有厚利可圖的商品。數(shù)量由雍正年間一年輸入一百余箱,增長到乾隆中期的一千余箱,三四十年間,入口數(shù)量增長了十倍。
這些鴉片,大多由英國的屬地孟加拉邦出產(chǎn),英國遂視鴉片貿易為利藪。為此東印度公司據(jù)鴉片貿易為壟斷的事業(yè),即使轉包私人營業(yè),仍以拍賣許可證的方式控制利權,不使外流。19世紀初(1800)清廷已明令入口船只不許夾帶鴉片,英商則運用中國小船走私。私商進口的鴉片數(shù)量,每年迅速增加:1811—1821年每年平均4500箱,1821—1825年每年平均9800箱,1828—1835年每年平均1.8萬箱,1838年則為2.8萬箱,漲幅大約每七年增加一倍!
18至19世紀,由西方商人運入中國的商品,大多為棉花、棉布、毛織品、金屬制品及南洋出產(chǎn)的香料。中國出口商品主要為生絲、絲織品、中藥材(大黃等)、瓷器等項。中國進出口的總價值,大約為每年兩千萬元,三分之二為中國出口,三分之一為入口,中國有三分之一的順差。西方商人以英商為主,以白銀償付貿易差額。19世紀中,英國推廣鴉片后,上述差額翻轉,英國享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順差,其中單鴉片一項的價值即超過了中國出口貨值。中國反而以白銀償付入口的逆差。在19世紀中(1830年代),中國每年流失的白銀超過一千萬兩。清廷屢次明令禁止走私鴉片入口及走私白銀出口。但是雖有禁令,走私依然猖獗:一則煙民人數(shù)日增,二則英商利誘中國私商承運承銷。這是鴉片戰(zhàn)爭前夕,鴉片貿易的情形。
此時中國朝野上下也已知道鴉片之害,不僅是經(jīng)濟的一大漏危,而且也是國民健康的一大危害。清廷已認識鴉片貿易問題的嚴重性,并有放任與嚴禁兩種立場:一派從經(jīng)濟利害的觀點,主張鴉片貿易化私為公,課以重稅,并以中國自種罌粟,抵制外來的鴉片。這一派以滿洲大臣為主,包括軍機大臣穆彰阿、兩江總督伊里布及直隸總督琦善。當然,他們也有廣州十三行洋商及粵海關監(jiān)文祥的支持。反對開放鴉片貿易的一派,則以漢臣為主,包括屢次上疏禁煙的鴻臚寺卿黃爵滋、湖廣總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等人。他們是從國民健康及國家長期利益著眼,林則徐奏折中“數(shù)十年后,中國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的名句,最足以代表他們的觀點。1839年,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查禁鴉片的欽差大臣,駛赴廣州;1840年,鄧廷楨改任閩浙總督。鴉片戰(zhàn)爭起,廣東海面有林則徐部署的虎門炮臺,防守嚴密。英船北駛,浙江也因鄧廷楨的抵抗,英軍不得入。而在北上大沽時,直隸總督琦善不予抵抗,僅以牛酒犒賞英船,求和談判也是琦善主持。這兩個不同立場的大臣,在和戰(zhàn)之際的作為也是如此不同!
英國對于中國貿易早已十分注意,希望能夠打開這一東方大國的市場。1792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1793年,英國使團駛抵大沽。當時權相和珅為了討好乾隆,認定英國使節(jié)是來華朝貢,并為乾隆祝壽。為了謁見身在熱河行宮的壽星乾隆,禮儀之爭耗時兩個月。朝見之后,英方提出通商的要求。清廷的答復是:天朝物產(chǎn)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馬戛爾尼的任務失敗。馬戛爾尼使團本來配屬了海陸軍官及測量繪圖人員,在離華前花了三個多月,取陸路由北京南下,一部分人在寧波出海,一部分人在廣州出海,沿途觀察測繪中國內地形勢及各地軍事設施、水陸交通?;赜⒅?,馬氏使團已掌握相當資料,即將中國情況報告英國政府,認為中國徒有大國的聲勢,實則國防廢弛,武備陳舊,軍隊訓練還是弓馬技擊,只可為儀仗,不堪作戰(zhàn)。
1832年,英國已了解中國的閉關政策,實由于中國的“天朝”心態(tài),不易改變。因此,英國為了打開中國門戶,勢必一戰(zhàn)。為此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由澳門起航,經(jīng)過廈門、福州、寧波、定海、上海、威海衛(wèi),在渤??谡酆匠r、琉球,返澳門,歷時八個月,沿途測量中國海道、港口,偵查海防設施及各地物產(chǎn)與商情。1838年,英國廣州商館向英國外相帕默斯頓(Palmerston)報告此行的數(shù)據(jù),建議必須用武力,方能迫使中國開放貿易,并為英國取得利權。這一建議書還開列了作戰(zhàn)計劃,以12艘戰(zhàn)艦及2900名軍人,即可封鎖廣州、廈門、上海、天津四個港口,由此完全控制中國的沿海地區(qū)。
從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號的兩次觀察報告來看,英國已經(jīng)有了武力攻擊中國的計劃,林則徐禁煙也罷,不禁煙也罷,英國采取武裝行動已勢所必至。鴉片戰(zhàn)爭及嗣后1842年的英軍行動,都在阿美士德號的調查報告中,已經(jīng)訂下了軍事行動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中國沒有蹈印度覆轍,淪為英國屬地,這是因為中國的國家組織即使松散無能,還是比莫臥兒帝國稍為堅密一些。各地督撫雖然各行其是,也比印度各地土王稍為像樣。英國東印度公司不能瓦解清朝治下的中國,而中國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外國侵略,在最后一個階段即日本的全面侵華,一百多年的驚濤駭浪,終于舉國奮起抵抗,才改變了中國的命運。